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27页 |
·催乳素 | 第13-15页 |
·催乳素的基因、结构 | 第13页 |
·催乳素的合成和分泌部位 | 第13页 |
·催乳素的调节 | 第13-14页 |
·催乳素的功能 | 第14-15页 |
·催乳素受体 | 第15-19页 |
·人催乳素受体的结构、分型、功能 | 第15-16页 |
·人催乳素受体的基因、选择性剪切 | 第16-17页 |
·催乳素受体的信号转导途径 | 第17-18页 |
·催乳素受体与乳腺癌 | 第18-19页 |
·变异催乳素受体△S2 LF-PRLR | 第19-20页 |
·△S2 LF-PRLR的发现及结构特征 | 第19-20页 |
·△S2 LF-PRLR的生物学功能 | 第20页 |
·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 第20-22页 |
·遗传因素 | 第20页 |
·月经初潮、妊娠、流产 | 第20-21页 |
·雌激素暴露 | 第21页 |
·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 | 第21页 |
·催乳素与催乳素受体异常 | 第21-22页 |
·高脂肪饮食 | 第22页 |
·高通量测序 | 第22-25页 |
·第二代测序技术 | 第23页 |
·单分子测序技术 | 第23页 |
·Ion PGM?半导体芯片技术 | 第23-24页 |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25-2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2章 LF-PRLR、ΔS2 LF-PRLR腺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27-38页 |
·材料 | 第27-30页 |
·细胞系 | 第27页 |
·质粒 | 第27-28页 |
·实验设备 | 第28-29页 |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扩增引物 | 第29-30页 |
·方法 | 第30-32页 |
·腺病毒载体构建与鉴定 | 第30-31页 |
·腺病毒包装 | 第31页 |
·MTS检测细胞增殖 | 第31-32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32-36页 |
·pDC316-mCMV-EGFP-LF-PRLR鉴定 | 第32-33页 |
·pDC316-mCMV-EGFP-ΔS2 LF-PRLR鉴定 | 第33-34页 |
·腺病毒包装结果鉴定 | 第34-35页 |
·腺病毒转染MCF-7 细胞 | 第35-36页 |
·MTS检测细胞增殖 | 第36页 |
·讨论 | 第36-38页 |
·外源基因转染细胞 | 第36-37页 |
·△S2 LF-PRLR促进细胞增殖 | 第37-38页 |
第3章 CON、LF-PRLR、ΔS2 LF-PRLR处理细胞转录组测序(RNA-Seq) | 第38-58页 |
·材料 | 第38-40页 |
·细胞株 | 第38页 |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实验试剂 | 第39页 |
·软件 | 第39-40页 |
·基因比对文库 | 第40页 |
·方法 | 第40-43页 |
·RNA样品的制备 | 第40页 |
·转录组测序文库建立 | 第40-42页 |
·高通量测序及分析 | 第42页 |
·数据库比对 | 第42-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4页 |
·RNA质量检测——凝胶电泳检测 | 第43-44页 |
·RNA质量检测——Agilent Technogies 2100进行检测 | 第44-45页 |
·原始数据过滤结果 | 第45页 |
·与基因组的匹配结果 | 第45-46页 |
·基因表达水平的标准化 | 第46页 |
·全基因组与部分参考基因的比对 | 第46-47页 |
·全转录组仅在△S2 LF-PRLR组表达的基因 | 第47-48页 |
·全转录组仅在△S2 LF-PRLR组不表达的基因 | 第48页 |
·在三组中都有表达但是在△S2 LF-PRLR组高表达的基因 | 第48-49页 |
·在三组中都有表达但是在△S2 LF-PRLR组低表达的基因 | 第49页 |
·△S2 LF-PRLR组较LF-PRLR组高表达但CON组不表达的基因 | 第49-50页 |
·△S2 LF-PRLR组较LF-PRLR组低表达但CON组不表达的基因 | 第50页 |
·肿瘤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第50-51页 |
·凋亡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第51-52页 |
·MicroRNAs的差异表达 | 第52-53页 |
·snoRNA的差异表达 | 第53-54页 |
·讨论 | 第54-58页 |
·RNA样本的质量 | 第54页 |
·△S2 LF-PRLR对肿瘤相关基因的影响 | 第54-55页 |
·△S2 LF-PRLR对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 | 第55-56页 |
·△S2 LF-PRLR对MicroRNAs表达的影响 | 第56页 |
·△S2 LF-PRLR对snoRNA表达的影响 | 第56-58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8-69页 |
附录A 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 第69-71页 |
附录B 转录组基因表达分析表 | 第7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