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岩层水力裂缝扩展形态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煤岩层水力裂缝扩展模型研究 | 第10-12页 |
| ·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相遇问题研究 | 第12-15页 |
| ·裂缝扩展数值方法研究 | 第15-16页 |
| ·压裂滤失模型研究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 ·论文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第2章 煤岩层地质与工程特征研究 | 第20-28页 |
|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 ·煤岩层地质特征研究 | 第21-24页 |
| ·煤岩层的孔渗特征 | 第21-22页 |
| ·煤岩层的割理发育情况 | 第22-23页 |
| ·煤岩层的岩石力学特征 | 第23-24页 |
| ·煤岩层压裂过程中的工程问题 | 第24-26页 |
| ·煤岩层裂缝扩展形态研究难点探讨 | 第26-27页 |
| ·煤岩层裂缝非连续性表征问题 | 第26页 |
| ·煤岩层裂缝扩展过程中判定准则选择 | 第26-27页 |
| ·煤岩层滤失计算问题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煤岩层非连续性表征问题研究 | 第28-40页 |
| ·煤岩层简化物理模型 | 第28-29页 |
| ·物理模型建立 | 第28页 |
| ·模型假设及简化 | 第28-29页 |
| ·煤岩层等效力学参数模型推导 | 第29-32页 |
| ·端割理轴向总位移计算推导 | 第29-30页 |
| ·面割理轴向总位移计算推导 | 第30-31页 |
| ·煤岩层等效岩石力学参数模型推导 | 第31-32页 |
| ·煤岩层材料特性对等效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 | 第32-37页 |
| ·煤岩层基质弹性模量对等效参数的影响 | 第32-33页 |
| ·煤岩层基质泊松比对等效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33-34页 |
| ·煤岩层割理刚度对等效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34-37页 |
| ·煤岩层割理几何特性对等效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 | 第37-39页 |
| ·连通率对等效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37页 |
| ·割理行间距对等效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37-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煤岩层水力裂缝扩展准则研究 | 第40-59页 |
| ·裂纹基本类型 | 第40页 |
| ·弹性平面问题的复变函数表示 | 第40-45页 |
| ·应力函数的复函数表示 | 第41-42页 |
| ·应力与位移的复变函数表示 | 第42-44页 |
| ·边界条件的复变函数表示 | 第44-45页 |
| ·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方法 | 第45-49页 |
| ·应力强度因子的定义 | 第45-48页 |
| ·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 | 第48-49页 |
| ·水力裂缝扩展准则 | 第49-53页 |
| ·最大周向应力理论 | 第50-51页 |
| ·裂缝扩展过程中角度计算模型 | 第51-53页 |
| ·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互作用准则 | 第53-57页 |
| ·最大能量释放率准则 | 第54页 |
| ·相互作用准则 | 第54-56页 |
| ·准则分析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5章 煤岩层水力裂缝扩展模型研究 | 第59-76页 |
| ·裂缝扩展模型的建立 | 第59-63页 |
| ·基础模型选择与建立 | 第59-60页 |
| ·缝宽方程 | 第60页 |
| ·缝内流动压降方程 | 第60-61页 |
| ·物质平衡方程 | 第61-62页 |
| ·初始与边界条件 | 第62-63页 |
| ·煤岩层滤失模型改进 | 第63-69页 |
| ·煤岩层的等效渗透带模型 | 第63-66页 |
| ·考虑应力敏感性的滤失模型 | 第66-68页 |
| ·天然裂缝处的滤失模型 | 第68页 |
| ·滤失系数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 第68-69页 |
| ·模型的求解 | 第69-73页 |
| ·连续性方程求解 | 第70-71页 |
| ·缝内压力求解 | 第71-72页 |
| ·体积守恒方程求取时间步长 | 第72-73页 |
| ·裂缝扩展程序计算流程 | 第73页 |
| ·模型的验证 | 第73-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6章 煤岩层水力裂缝扩展形态规律分析 | 第76-88页 |
| ·研究工区物理模型建立 | 第76-77页 |
| ·煤岩层压裂滤失规律分析 | 第77-79页 |
| ·应力敏感性对滤失的影响分析 | 第77-78页 |
| ·割理发育情况对滤失的影响分析 | 第78-79页 |
| ·施工参数对水力裂缝形态的影响 | 第79-81页 |
| ·施工排量对水力裂缝形态的影响 | 第79-80页 |
| ·压裂液黏度对水力裂缝形态的影响 | 第80-81页 |
| ·单条天然裂缝对水力裂缝形态的影响 | 第81-83页 |
| ·逼近角对水力裂缝形态的影响 | 第81页 |
| ·应力差对水力裂缝形态的影响 | 第81-82页 |
| ·天然裂缝长度对水力裂缝形态的影响 | 第82-83页 |
| ·天然裂缝位置对水力裂缝形态的影响 | 第83页 |
| ·岩石力学参数及割理特性对水力裂缝形态的影响 | 第83-85页 |
| ·弹性模量对水力裂缝形态的影响 | 第83-84页 |
| ·泊松比对水力裂缝形态的影响 | 第84页 |
| ·割理特性对水力裂缝形态的影响 | 第84-85页 |
| ·工区施工情况对比验证 | 第85-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8-90页 |
| ·结论 | 第88页 |
| ·建议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