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福建地区烟粉虱抗药性成因与控制策略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6-33页
 1 烟粉虱概述第16-18页
   ·起源、分布与生物型第16-17页
   ·生物学特性及为害第17-18页
 2 我国烟粉虱暴发与为害现状第18页
 3 烟粉虱暴发原因与相关机制研究第18-22页
   ·烟粉虱暴发原因第18-19页
   ·烟粉虱入侵机制第19页
   ·烟粉虱的抗药性及机制研究第19-22页
     ·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及机理第20页
     ·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性及机理第20页
     ·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及机理第20-21页
     ·其他类药剂的抗性及机理第21页
     ·化学药剂的亚致死效应第21-22页
 4 烟粉虱抗药性成因分析第22-26页
   ·烟粉虱抗药性与生物型关系第22-25页
     ·烟粉虱生物型研究第22-23页
     ·烟粉虱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第23-24页
     ·分子标记在烟粉虱生物型与种群遗传分化上的应用第24-25页
   ·烟粉虱抗药性与寄主植物关系第25页
   ·烟粉虱抗药性与温度关系第25-26页
   ·烟粉虱抗药性与杀虫剂亚致死效应关系第26页
 5 烟粉虱抗药性治理与防治现状第26-30页
   ·烟粉虱抗药性治理第26-27页
   ·烟粉虱防治研究第27-30页
     ·化学药剂防治第27-28页
     ·生物防治第28-30页
     ·生态控制第30页
 6 本研究的意义、内容及创新点第30-32页
 研究路线图第32-33页
第二章 福建烟粉虱抗药性成因分析第33-69页
 第一节 福建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水平及风险评估第34-41页
   ·材料与方法第34-35页
     ·供试虫源第34-35页
     ·供试寄主植物第35页
     ·供试药剂第35页
     ·抗性测定和分析方法第35页
   ·结果与分析第35-39页
   ·讨论第39-41页
     ·福建省烟粉虱田间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分析与评价第39页
     ·烟粉虱抗药性与化学药剂使用的关系第39-41页
 第二节 福建地区烟粉虱自然种群生物型鉴定第41-48页
   ·材料与方法第41-44页
     ·供试昆虫第41-42页
     ·西葫芦银叶测定第42-43页
     ·DNA 提取第43页
     ·PCR 反应条件第43页
     ·DNA 样品的检测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第43页
     ·PCR 产物纯化、测序与分析第43-44页
   ·结果与分析第44-46页
     ·西葫芦银叶测定第44页
     ·DNA 提取和 PCR 扩增及琼脂糖电泳结果第44-45页
     ·不同地区烟粉虱聚类分析第45-46页
   ·讨论第46-48页
 第三节 福建自然烟粉虱种群遗传特征 RAPD 和 ISSR 分析第48-56页
   ·材料和方法第48-50页
     ·供试虫源第48页
     ·烟粉虱 DNA 提取方法第48-49页
     ·DNA 样品的检测和 PCR 扩增产物的检测第49页
     ·RAPD 引物筛选及扩增条件第49页
     ·ISSR 引物筛选及扩增条件第49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49-50页
   ·结果与分析第50-54页
     ·DNA 提取和检测第50页
     ·RAPD 和 ISSR 引物筛选和扩增图谱第50-52页
     ·烟粉虱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2页
     ·种群聚类分析第52-54页
     ·种群遗传距离亲缘关系分析第54页
   ·讨论第54-56页
 第四节 福建田间烟粉虱种群遗传特征 MTDNACOI 分析第56-60页
   ·材料和方法第56-57页
     ·供试虫源第56页
     ·烟粉虱 DNA 提取方法第56-57页
     ·DNA 样品的检测和 PCR 扩增产物的检测第57页
     ·PCR 引物与扩增条件第57页
     ·序列分析与数据处理第57页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57页
   ·结果与分析第57-59页
     ·不同地理种群的多态性分析第57-58页
     ·不同地理种群的系统进化树第58-59页
     ·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变异分析第59页
   ·讨论第59-60页
 第五节 寄主和温度对烟粉虱药剂敏感性影响第60-64页
   ·材料与方法第60-61页
     ·供试虫源第60页
     ·供试寄主植物第60页
     ·供试药剂和试剂第60页
     ·抗性测定第60-61页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烟粉虱后代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第61页
     ·不同温度条件下烟粉虱对杀虫药剂的敏感性测定第61页
   ·结果与分析第61-62页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药剂敏感性的影响第61-62页
     ·温度对烟粉虱药剂敏感性的影响第62页
   ·讨论第62-64页
 第六节 吡虫啉亚致死效应与烟粉虱抗药性的关系第64-69页
   ·材料与方法第64-65页
     ·供试昆虫第64-65页
     ·供试药剂第65页
     ·毒力测定方法第65页
     ·相对敏感品系(SS)的室内连代亚致死剂量筛选第65页
     ·现实遗传力(h~2)估算第65页
     ·抗性风险评估第65页
   ·结果与分析第65-67页
     ·相对敏感品系(SS)的室内连代亚致死剂量筛选第65-66页
     ·LC_(20)剂量下烟粉虱对吡虫啉抗性现实遗传力和风险评估第66-67页
   ·讨论第67-69页
第三章 福建烟粉虱抗药性治理和可持续控制策略第69-90页
 第一节 烟粉虱田间寄主植物调查第70-73页
   ·调查内容与方法第70页
     ·调查时间与场所第70页
     ·调查对象第70页
     ·寄主植物调查第70页
     ·为害情况调查第70页
   ·结果与分析第70-72页
   ·讨论第72-73页
 第二节 5 种诱集植物对 B 型烟粉虱生物学特性影响第73-78页
   ·材料与方法第73-74页
     ·供试诱集植物第73页
     ·供试昆虫第73页
     ·烟粉虱成虫对不同诱集植物选择嗜好性测定第73-74页
     ·烟粉虱成虫对不同诱集植物的取食量测定第74页
     ·烟粉虱成虫生命历期及产卵量测定第74页
     ·烟粉虱 F1代生长发育测定第74页
     ·数据处理第74页
   ·结果与分析第74-77页
     ·烟粉虱对不同诱集植物的选择嗜好性比较第74-75页
     ·烟粉虱对不同诱集植物取食量比较第75-76页
     ·烟粉虱成虫在诱集植物的生命历期及产卵量比较第76页
     ·烟粉虱 F1代在不同诱集植物上的生长发育和产卵量比较第76-77页
   ·讨论第77-78页
 第三节 诱集物对烟粉虱的田间诱集效果评价第78-82页
   ·材料与方法第78-79页
     ·供试植物第78页
     ·供试昆虫第78页
     ·诱虫黄板第78页
     ·试验方法第78-79页
   ·结果与分析第79-81页
     ·毛豆大田黄瓜诱集效果评价第79页
     ·利用黄板的诱杀技术研究第79-81页
   ·讨论第81-82页
 第四节 辣椒碱对烟粉虱作用研究第82-85页
   ·材料与方法第82-83页
     ·供试昆虫第82页
     ·供试药剂第82页
     ·辣椒碱对烟粉虱卵、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第82页
     ·辣椒碱对烟粉虱成虫生命历期和产卵量的影响第82-83页
     ·辣椒碱对烟粉虱成虫的拒食作用和产卵影响第83页
   ·结果与分析第83-84页
     ·辣椒碱对烟粉虱卵和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第83页
     ·辣椒碱对烟粉虱成虫生命历期和产卵率的影响第83-84页
     ·辣椒碱对烟粉虱成虫的拒食作用及产卵忌避作用第84页
   ·讨论第84-85页
 第五节 日本刀角瓢虫对烟粉虱控制评价第85-90页
   ·材料与方法第85页
     ·试验昆虫第85页
     ·供试寄主植物第85页
     ·供试毛豆大田第85页
   ·研究方法第85-86页
     ·日本刀角瓢虫成虫对烟粉虱卵密度功能反应试验第85-86页
     ·日本刀角瓢虫对烟粉虱种群控制试验第86页
     ·日本刀角瓢虫结合诱集植物黄瓜对毛豆烟粉虱的协同控制效果第86页
   ·结果与分析第86-88页
     ·日本刀角瓢虫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评价第86-87页
     ·日本刀角瓢虫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效果评价第87-88页
     ·日本刀角瓢虫结合诱集植物对毛豆烟粉虱的协同控制效果评价第88页
   ·讨论第88-90页
第四章 全文结论分析第90-92页
   ·烟粉虱田间种群的抗药性水平监测和评估第90页
   ·烟粉虱自然种群生物型鉴定第90-91页
   ·烟粉虱田间抗性种群的遗传分化第91页
   ·寄主与温度影响因子分析第91页
   ·药剂亚致死效应与烟粉虱抗药性关系第91页
   ·烟粉虱可持续控制策略的研究第91-92页
创新点第92-93页
存在问题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3页
读博以来发表论文情况第103页
获得专利情况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附录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橘小实蝇监测、生物防治及蛋白铒剂应用机理
下一篇:桔小实蝇及其幼虫寄生蜂的嗅觉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