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4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6-17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页 |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0页 |
·农业循环经济的界定及其特点 | 第17-18页 |
·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17页 |
·农业循环经济的界定 | 第17页 |
·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 第17-18页 |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原则 | 第18页 |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0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8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农业生态学理论 | 第19页 |
·资源经济学原理 | 第19-20页 |
第3章 第一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 第20-25页 |
·第一师农业发展情况 | 第20-21页 |
·第一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 第21-24页 |
·第一师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 第21页 |
·第一师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 第21-22页 |
·第一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第22-23页 |
·第一师农业循环经济相关产业发展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4章 第一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 第25-39页 |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 第25-27页 |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5-26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及说明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介绍 | 第27-29页 |
·熵值法 | 第27-28页 |
·障碍度计算 | 第28-29页 |
·实证分析 | 第29-38页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9页 |
·权重值计算结果 | 第29-30页 |
·基于熵值法的实证分析 | 第30-36页 |
·障碍因素分析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第一师三团种植业循环经济效益分析 | 第39-48页 |
·三团基本情况 | 第39页 |
·三团种植业循环经济的效益分析 | 第39-47页 |
·机械化棉耕的效益分析 | 第39-40页 |
·核桃“三合一”种植模式的效益分析 | 第40-44页 |
·半地下冬暖式大棚蔬果种植的效益分析 | 第44-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8-52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对策建议 | 第49-52页 |
·基于立法法,完善健全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 第50页 |
·建立多元化宣传平台,加大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宣传力度 | 第50页 |
·构筑政、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农业生产科技研发推广能力 | 第50-51页 |
·依托“互联网+”资源,构建农业金融投资良好氛围 | 第51页 |
·抓紧“中国制造 2025”机遇,区域相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 第51-52页 |
附录1 核桃成本效益分析各项数据及来源说明 | 第52-53页 |
附录2 第一师三团访谈调研问题汇总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