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 ·高等植物氮素营养 | 第12-13页 |
| ·氮素吸收和同化途径 | 第13-16页 |
| ·硝态氮吸收和同化途径 | 第13-14页 |
| ·铵态氮的吸收和同化途径 | 第14-16页 |
| ·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 第16-17页 |
| ·铵态氮的毒害 | 第17页 |
| ·氮素对同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 ·谷氨酰胺合成酶GS | 第17页 |
| ·谷氨酸脱氢酶GDH | 第17-18页 |
| ·硝酸还原酶NR | 第18页 |
| ·氮素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8-20页 |
| ·丙二醛MDA | 第18-19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第19页 |
| ·过氧化物酶POD | 第19-20页 |
| ·三七氮素营养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第2章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 第22-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22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目标以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23-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拟解决的问题 | 第23页 |
|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 ·创新点 | 第23-25页 |
| 第3章 不同氮素形态及用量对三七幼苗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 14 | 第25-36页 |
| ·前言 | 第25-2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 ·实验设计 | 第26页 |
| ·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 第26-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 ·倒伏及生长 | 第30-31页 |
| ·GS和GDH活性 | 第31-32页 |
| ·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 | 第32页 |
| ·SOD和POD活性 | 第32-33页 |
| ·动力学吸收特征 | 第33-34页 |
| ·讨论 | 第34-36页 |
| 第4章 不同氮素形态及用量对一年生三七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 25 | 第36-48页 |
| ·前言 | 第3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 ·实验设计 | 第37页 |
|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7页 |
| ·对三七生长的影响 | 第38-43页 |
| ·对三七生理特征的影响 | 第43-47页 |
| ·讨论 | 第47-48页 |
| 第5章 不同氮素形态及用量对一年生三七N,P,K含量及皂苷含量的影响 | 第48-59页 |
| ·前言 | 第4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 ·实验设计 | 第48-49页 |
| ·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 ·对三七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50-53页 |
| ·对皂苷成分的影响 | 第53-57页 |
| ·讨论 | 第57-59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 ·总结 | 第59-60页 |
| ·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 在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