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概念界定及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1-12页 |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当前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及案例研究 | 第19-30页 |
·基础理论 | 第19-20页 |
·城市发展的公共交通导向理论 | 第19页 |
·城市空间集约化理论 | 第19-20页 |
·有机更新的理论及方法 | 第20页 |
·国外案例及发展趋势 | 第20-25页 |
·案例分析 | 第20-24页 |
·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国内案例及存在问题 | 第25-29页 |
·案例分析 | 第25-29页 |
·存在问题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历史街区轨道交通站域地下空间影响要素分析 | 第30-60页 |
·宏观影响要素分析 | 第30-38页 |
·城市系统 | 第30-32页 |
·城市轨道交通 | 第32-35页 |
·历史街区及其更新改造控制要素 | 第35-38页 |
·微观影响要素分析 | 第38-59页 |
·开发模式及业态规划 | 第38-40页 |
·站域空间的规模 | 第40-41页 |
·站域地下空间的基本功能 | 第41-44页 |
·站域地下空间利用形态 | 第44-47页 |
·站域地下空间交通组织 | 第47-53页 |
·历史街区轨道交通站域地下空间外部环境 | 第53-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历史街区轨道交通站域地下空间设计要点研究 | 第60-85页 |
·站域的规模 | 第60-62页 |
·宏观预测 | 第60-61页 |
·出行分析法 | 第61-62页 |
·功能模式 | 第62-64页 |
·交通功能为主 | 第62-63页 |
·商业功能为主 | 第63-64页 |
·商业与交通等多功能复合 | 第64页 |
·空间利用形态及总体布局 | 第64-70页 |
·空间形态布局模式 | 第64-69页 |
·形态的立体整合 | 第69-70页 |
·交通组织及步行体系 | 第70-76页 |
·站域地下空间的可达性 | 第70-72页 |
·站域空间的步行体系 | 第72-75页 |
·停车场的布局 | 第75-76页 |
·环境风貌及意向 | 第76-84页 |
·环境风貌的整体性 | 第77-80页 |
·传统风貌在地下空间的延续 | 第80-81页 |
·创造多样化与人性化空间 | 第8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杭州百井坊历史街区武林广场站地下空间设计 | 第85-104页 |
·百井坊历史街区武林广场站概况 | 第85-86页 |
·百井坊历史街区现状 | 第85-86页 |
·武林广场站周边现状 | 第86页 |
·站域规划及更新改造目标 | 第86-89页 |
·站域规划要点 | 第86-89页 |
·更新改造目标 | 第89页 |
·站域地下空间设计 | 第89-103页 |
·地下空间的功能构成 | 第90页 |
·地下空间的形态布局 | 第90-92页 |
·地下空间的交通组织 | 第92-99页 |
·地下空间的传统风貌设计 | 第99-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结语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附录 | 第109-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