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证明标准概述 | 第10-16页 |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证明标准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三、证明标准的发展 | 第12-16页 |
(一) “内心确信”的证明标准 | 第12-13页 |
(二) “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 | 第13-16页 |
第二章 我国证明标准的确立 | 第16-21页 |
一、“证据确实、充分”证明标准的确立 | 第16-18页 |
(一) 1979年至1996年期间的证明标准 | 第16-17页 |
(二) 1997年至2010年期间的证明标准 | 第17-18页 |
二、“证据确实、充分”之评析 | 第18-21页 |
(一) 客观性太强,主观性不足 | 第18-19页 |
(二) 表述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 | 第19-21页 |
第三章 “证据确实、充分”的实践问题——以浙江叔侄案为分析对象 | 第21-27页 |
一、证据未达到“证据充分”的标准 | 第22-23页 |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未落实 | 第23-25页 |
三、关键物证被忽略导致放纵真凶 | 第25-27页 |
第四章 证明标准的最新发展 | 第27-36页 |
一、《死刑案件证据规定》的新规定及其理解 | 第27-30页 |
(一) 《死刑案件证据规定》的相关规定 | 第27-28页 |
(二) 对《死刑案件证据规定》新规定的理解 | 第28-30页 |
二、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明标准及其理解 | 第30-32页 |
(一)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明标准 | 第30-31页 |
(二) 对新《刑事诉讼法》新规定的理解 | 第31-32页 |
三、“排除合理怀疑”之辩 | 第32-36页 |
(一) “排除合理怀疑”体现了证明标准的主观性 | 第33页 |
(二) “排除合理怀疑”并不否定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 | 第33-34页 |
(三) “排除合理怀疑”并没有降低刑事证明标准 | 第34-36页 |
第五章 证明标准在死刑案件中的适用 | 第36-45页 |
一、区分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 | 第36-39页 |
(一) 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相分离 | 第36-37页 |
(二) 定罪事实适用“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 | 第37-38页 |
(三) 量刑事实的证明标准应当多元化 | 第38-39页 |
二、区分证明责任的承担主体而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 | 第39-41页 |
(一) 控方适用较高的证明标准 | 第40页 |
(二) 辩方适用较低的证明标准 | 第40-41页 |
三、合理规范证明标准严格执行的程序措施 | 第41-45页 |
(一) 提高死刑案件合议庭的人数至最少七人 | 第41-42页 |
(二) 死刑判决要经过合议庭一致同意 | 第42-43页 |
(三) 完善死刑复核程序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