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1-2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6页 |
·现实依据 | 第11-13页 |
·理论依据 | 第13-16页 |
·理论综述 | 第16-26页 |
·压力及压力源理论的研究及进展 | 第16-19页 |
·压力源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及进展 | 第19页 |
·应对方式的研究及进展 | 第19-22页 |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及进展 | 第22-23页 |
·心理健康的研究及进展 | 第23-25页 |
·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及进展 | 第25-26页 |
·研究的目的和假设 | 第26-27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26页 |
·研究的假设 | 第26-27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7-30页 |
·调查对象 | 第27页 |
·调查方法 | 第27-30页 |
·问卷调查量表的选用 | 第27-29页 |
·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 第29-30页 |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43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源的基本特点 | 第30-34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源因子排序 | 第30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源的群体差异性 | 第30-34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基本特点 | 第34-37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性 | 第34-35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性 | 第35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方向差异性 | 第35-36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家庭差异性 | 第36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是否独身子女差异性 | 第36-37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统计分析 | 第37-40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性别差异 | 第37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年级差异 | 第37-38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方向差异 | 第38-39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来源差异 | 第39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 第39-40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40-43页 |
·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40-41页 |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41页 |
·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41页 |
·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线形回归分析 | 第41-4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3-53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源特点及原因分析 | 第43-46页 |
·就业压力是体育专业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源 | 第43-44页 |
·男女体育专业大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压力 | 第44页 |
·年级不同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压力 | 第44-45页 |
·方向不同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压力 | 第45页 |
·家庭所在地不同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压力 | 第45页 |
·是否独生子女体育专业大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压力 | 第45-46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原因探讨 | 第46-49页 |
·男女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 | 第46-47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 | 第47-48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方向差异 | 第48-49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家庭所在地差异 | 第49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 第49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 第49-50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方向差异 | 第49-50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差异性及原因分析 | 第50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 | 第50-52页 |
·压力源是预测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 第50-51页 |
·应对方式与压力源、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 第51-52页 |
·研究的局限 | 第52-53页 |
5 结论及建议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3页 |
·就业压力是体育专业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源 | 第53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性事件时,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 第53页 |
·各群体之间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性存在不一致性 | 第53页 |
·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显著的相关 | 第53页 |
·建议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59-6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