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 ·氟的特性以及高氟水的危害 | 第11-13页 |
| ·氟的特性 | 第11页 |
| ·高氟水的危险 | 第11-12页 |
| ·我国氟中毒及氟污染分布现状 | 第12-13页 |
| ·饮用水除氟的意义 | 第13页 |
| ·含氟水的处理方法及其比较 | 第13-21页 |
| ·离子交换法 | 第13-14页 |
| ·化学沉淀法 | 第14页 |
| ·混凝沉淀法 | 第14-15页 |
| ·电凝聚法 | 第15-16页 |
| ·膜分离法 | 第16页 |
| ·吸附法 | 第16-21页 |
| ·吸附理论 | 第21-23页 |
| ·吸附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 ·吸附平衡 | 第22页 |
| ·吸附平衡模型 | 第22-23页 |
| ·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 第23-25页 |
| ·溶胶凝胶法 | 第24页 |
| ·沉淀法 | 第24页 |
| ·水热法 | 第24-25页 |
| ·高温固相法 | 第25页 |
| ·吸附剂的再生 | 第25-26页 |
| ·加热再生 | 第25-26页 |
| ·药剂再生 | 第26页 |
|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26-27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8-37页 |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8-30页 |
|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 ·活性炭负载活性氧化铝复合除氟材料的制备 | 第30-31页 |
| ·氧化铝溶胶的制备 | 第30-31页 |
| ·活性炭负载活性氧化铝复合除氟材料的制备 | 第31页 |
| ·氟离子浓度测试方法和吸附实验 | 第31-33页 |
| ·复合除氟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33-37页 |
| ·X 射线衍射(XRD) | 第33-34页 |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4页 |
|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 第34-35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5-36页 |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第36-37页 |
| 第3章 吸附材料的表征与结果分析 | 第37-45页 |
| ·XRD 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9-40页 |
|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 第40-43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复合除氟材料的除氟性能研究 | 第45-65页 |
| ·吸附材料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45-47页 |
| ·不同原料配比所制备的氧化铝溶胶对吸附剂除氟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不同焙烧温度对吸附剂除氟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吸附条件对吸附剂除氟性能的影响 | 第47-59页 |
| ·溶液初始 pH 值对吸附剂除氟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吸附剂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接触时间对吸附剂除氟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50-53页 |
| ·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53-56页 |
| ·活性炭、活性氧化铝和 AA/AC 吸附剂的除氟效果比较 | 第56-57页 |
| ·吸附剂的循环应用及自然沉降 | 第57-59页 |
| ·吸附剂机理分析 | 第59-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展望 | 第66-67页 |
| 致谢(一) | 第67-68页 |
| 致谢(二)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 附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