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地震带中段三层次构造模式及地震前兆监测
作者简介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9页 |
§1.1 全球及我国的地震活动 | 第18-23页 |
§1.2 地震成因研究综述 | 第23-28页 |
·板块构造成因说 | 第23-25页 |
·板内成因说 | 第25-26页 |
·流体爆裂成因说 | 第26-27页 |
·天文成因说 | 第27页 |
·地下核反应成因说 | 第27页 |
·地块追尾撞击成因说 | 第27-28页 |
·其它成因观点 | 第28页 |
§1.3 研究进展评述与选题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南北地震带构造背景 | 第29-41页 |
§2.1 南北地震带构造特征 | 第30-36页 |
§2.2 南北地震带分段特征 | 第36-39页 |
§2.3 南北地震带强震灾害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板内地震三层次构造模式的建立 | 第41-60页 |
§3.1 板内地震和板缘地震的差异 | 第41-45页 |
§3.2 板内地震三层构造模式建立的依据 | 第45-56页 |
·地幔及软流圈隆起 | 第45-49页 |
·中地壳韧性流变层 | 第49-54页 |
·上地壳脆性断层 | 第54-56页 |
§3.3 板内地震三层次构造模式的孕震发震机制 | 第56-58页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58-60页 |
第四章 板内地震三层次构造模式的应用 | 第60-78页 |
§4.1 龙门山断裂带及其三层次构造模式 | 第61-68页 |
·龙门山地区的断裂构造 | 第61-62页 |
·龙门山地区的深部壳幔结构 | 第62-67页 |
·龙门山地区的孕震发震模式 | 第67-68页 |
§4.2 天水地震核心区及其三层次构造模式 | 第68-78页 |
·天水地区浅部的东西向构造 | 第69-71页 |
·天水地区深部的南北向构造及地幔热隆 | 第71-74页 |
·天水地区的新生代火山岩 | 第74-75页 |
·天水地震核心区的孕震发震模式 | 第75-78页 |
第五章 流体活动的作用及监测方法 | 第78-88页 |
§5.1 深部流体的来源 | 第78-80页 |
§5.2 深部流体活动的作用 | 第80-81页 |
§5.3 与流体活动有关的监测方法 | 第81-88页 |
·热红外温度异常监测 | 第81-82页 |
·大气成分监测 | 第82-83页 |
·地震云及地球排气监测 | 第83-86页 |
·地下水环境监测 | 第86页 |
·地电监测 | 第86-88页 |
第六章 地震前兆监测案例 | 第88-107页 |
§6.1 绵竹地震前热红外异常 | 第88-90页 |
·热红外亮温异常的确定 | 第88页 |
·热红外异常运移过程 | 第88页 |
·热红外异常增温过程 | 第88-90页 |
§6.2 芦山地震前的气体释放 | 第90-93页 |
·甲烷释放及其与活动断层的关系 | 第91-92页 |
·甲烷释放与震前增温异常 | 第92-93页 |
§6.3 汶川地震前甲烷释放对地震活动的响应 | 第93-101页 |
·地震序列和地震活动性 | 第94页 |
·甲烷浓度数据 | 第94-95页 |
·数据处理和小波分析 | 第95-96页 |
·地源甲烷信号的提取 | 第96-97页 |
·地源甲烷对地震活动的响应 | 第97-98页 |
·地源甲烷来源及波动成因 | 第98-101页 |
§6.4 都江堰地震前的地球排气 | 第101-104页 |
·地震云与云地映对 | 第101-102页 |
·断裂带排气影像 | 第102-104页 |
§6.5 定西地震前的地电异常 | 第104-107页 |
·地震前兆监测仪与指纹法 | 第105页 |
·地电异常监测 | 第105-10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07-110页 |
§7.1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107-108页 |
§7.2 存在问题及工作展望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