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 ·基坑支护内容、特点、功能及所面临的问题 | 第10-13页 |
| ·基坑支护功能 | 第10-11页 |
| ·基坑支护特点 | 第11页 |
| ·基坑支护工程实施 | 第11-12页 |
| ·基坑支护面临的问题 | 第12-13页 |
| ·国内外基坑支护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基坑支护结构变形性状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基坑支护技术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 ·复合土钉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与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 2 复合土钉支护的工作机理研究 | 第19-28页 |
| ·复合土钉支护技术的特点 | 第19页 |
| ·复合土钉支护的构造和类型 | 第19-21页 |
| ·复合土钉支护构造 | 第19-20页 |
| ·复合土钉支护的结构类型 | 第20-21页 |
| ·复合土钉支护作用机理 | 第21-23页 |
| ·土钉的作用 | 第21-22页 |
| ·复合土钉支护的作用 | 第22-23页 |
| ·复合土钉支护受力性状 | 第23-24页 |
| ·复合土钉支护变形性状 | 第24-25页 |
| ·复合土钉支护稳定性分析 | 第25-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3 复合土钉支护变形规律灰色预估研究 | 第28-60页 |
|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 | 第28-32页 |
| ·灰色系统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 第28页 |
|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28-29页 |
| ·灰色预测理论概述 | 第29-30页 |
| ·灰色理论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 ·灰色理论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基础 | 第31-32页 |
| ·灰色GM (1,1)预测模型分析 | 第32-38页 |
| ·常规灰色GM (1,1)模型分析 | 第32-33页 |
| ·非等时距灰色GM(1,1)预测模型 | 第33-38页 |
| ·灰色GM (1,1)模型的修正 | 第38-41页 |
| ·基于残差值灰色修正方法的灰色模型修正 | 第38-39页 |
| ·基于残差值三角级数数据拟合方法的灰色模型修正 | 第39-40页 |
| ·其他方式的修正灰色建模 | 第40-41页 |
| ·灰色GM (1,1)模型的逆向建模分析法 | 第41-44页 |
| ·灰色预测模型的精度检验 | 第44-45页 |
| ·灰色模型的Matlab分析实现 | 第45-51页 |
| ·Matlab 简介 | 第45-47页 |
| ·灰色模型的Matlab分析实现 | 第47-51页 |
| ·Verhulst 模型 | 第51-58页 |
| ·Verhulst模型的起源和发展 | 第51-52页 |
| ·常规Verhulst预测模型 | 第52-54页 |
| ·非等时距Verhulst模型及相关讨论 | 第54-55页 |
| ·Verhulst模型的Matlab分析实现 | 第55-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4 复合土钉支护变形规律灰色预估案例分析 | 第60-90页 |
| ·工程概述 | 第60-63页 |
| ·工程简介 | 第60页 |
| ·工程设计依据 | 第60-61页 |
| ·地质概况 | 第61-63页 |
| ·工程支护设计方案 | 第63-64页 |
| ·工程支护施工监测 | 第64页 |
| ·工程支护结构变形规律灰色建模分析 | 第64-89页 |
| ·灰色GM (1,1)模型对支护结构体水平变形的预测分析 | 第65-80页 |
| ·灰色Verhulst模型对支护结构体竖向变形的预测分析 | 第80-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5 复合土钉支护变形规律数值分析 | 第90-100页 |
| ·有限元方法概述 | 第90-91页 |
| ·Plaxis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91页 |
| ·Plaxis建模分析过程 | 第91-92页 |
| ·工程支护结构变形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 第92-98页 |
| ·有限元数值建模基本说明 | 第92-93页 |
| ·Plaxis有限元分析 | 第93-98页 |
| ·灰色预测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98-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