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一、 FDI 对东道国碳排放存在正面影响 | 第10-13页 |
(一)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三)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相结合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 FDI 对东道国碳排放存在负面影响 | 第13-16页 |
(一)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 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 | 第14-16页 |
三、 其他 | 第16-19页 |
四、 简评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FDI 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23-31页 |
第一节 隐含环境正效应的“波特假说”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内含环境效应的产业转移论 | 第25-28页 |
一、 产品生命周期论 | 第26页 |
二、 边际产业扩张论 | 第26页 |
三、 两种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 第26-27页 |
四、 以产品生命周期论为例的环境效应分析 | 第27-28页 |
(一) 内含的环境正效应 | 第27页 |
(二) 内含的环境负效应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含有环境负效应的“污染避难所”假说 | 第28-30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FDI 和碳排放在我国的演变趋势 | 第31-50页 |
第一节 FDI 在我国的演变趋势 | 第31-41页 |
一、 FDI 总体规模的演变趋势 | 第31-33页 |
二、 FDI 主要来源地投资的演变趋势 | 第33-36页 |
(一) 来源于港澳台的 FDI 的演变趋势 | 第33-34页 |
(二) 来源于美日欧的 FDI 的演变趋势 | 第34-36页 |
三、 FDI 产业分布的演变趋势 | 第36-40页 |
(一) FDI 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演变趋势 | 第36-37页 |
(二) FDI 在第二产业的行业分布演变趋势 | 第37页 |
(三) FDI 在第三产业的行业分布演变趋势 | 第37-40页 |
四、 FDI 地区分布的演变趋势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我国碳排放的演变趋势 | 第41-49页 |
一、 碳排放规模的演变趋势 | 第41-46页 |
(一) 碳排放的测算 | 第41-42页 |
(二) 碳排放的规模演变趋势 | 第42-46页 |
二、 碳排放的产业分布演变趋势 | 第46-49页 |
(一) 碳排放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演变趋势 | 第46-47页 |
(二) 碳排放在第二产业的分布演变趋势 | 第47-49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FDI 对我国碳排放影响的传导途径分析 | 第50-64页 |
第一节 FDI 对我国碳排放的正面影响途径 | 第50-58页 |
一、 FDI 通过技术效应对我国碳排放产生积极影响 | 第50-53页 |
(一) 低碳行业标准 | 第50-52页 |
(二) 清洁技术 | 第52-53页 |
二、 FDI 通过行业结构优化对我国碳排放产生积极影响 | 第53-57页 |
三、 FDI 通过收入效应对我国碳排放产生积极影响 | 第57-58页 |
第二节 FDI 对我国碳排放的负面影响途径 | 第58-62页 |
一、 FDI 通过规模效应对我国碳排放产生消极影响 | 第58-59页 |
二、 FDI 通过技术效应对我国碳排放产生消极影响 | 第59-60页 |
三、 FDI 通过高碳产业转移对我国碳排放产生消极影响 | 第60-62页 |
第三节 FDI 对我国碳排放的综合影响分析 | 第62-6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FDI 对我国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64-79页 |
第一节 FDI 影响我国人均碳排放量的实证分析 | 第64-72页 |
一、 碳模型分解 | 第64-65页 |
二、 模型和数据说明 | 第65-66页 |
三、 实证分析 | 第66-71页 |
(一)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 第67-68页 |
(二) 协整检验 | 第68-70页 |
(三) 误差修正模型 | 第70-71页 |
四、 结论与分析 | 第71-72页 |
第二节 FDI 影响我国能源结构碳强度和单位 GDP 能耗强度的实证分析 | 第72-78页 |
一、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 第72-75页 |
(一) 平稳性检验 | 第72-73页 |
(二) 协整检验 | 第73-75页 |
二、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 | 第75-78页 |
(一) FDI 与能源结构碳强度模型分析 | 第76-77页 |
(二) FDI 与单位 GDP 能耗强度模型分析 | 第77页 |
(三) 两模型比较分析 | 第77-78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第79-88页 |
第一节 进一步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 第79-81页 |
一、 要加大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的引资力度 | 第80页 |
二、 优化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制造业部门的行业结构 | 第80-81页 |
三、 引导和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流向第三产业 | 第81页 |
第二节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以强化低碳环境管制 | 第81-84页 |
一、 修正引资指标体系 | 第82页 |
二、 建立碳税制度 | 第82-83页 |
三、 发展碳金融制度 | 第83页 |
四、 改革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机制 | 第83-84页 |
第三节 鼓励内资企业学习国外清洁技术以形成本土低碳竞争优势 | 第84-87页 |
一、 国家要为 FDI 的技术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 第84-85页 |
(一) 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行技术转移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 第84页 |
(二) 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 第84-85页 |
(三) 对清洁低碳技术的引进实行优惠条款 | 第85页 |
(四) 加强对市场垄断的管制 | 第85页 |
(五) 建立低碳示范区 | 第85页 |
(六) 建立低碳产业集群 | 第85页 |
二、 企业要提高自身对 FDI 技术溢出的利用能力 | 第85-87页 |
(一) 将创新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 第86页 |
(二) 加大研发投入 | 第86页 |
(三) 提高人员素质 | 第86-87页 |
(四) 采取网络化的组织形式 | 第87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作者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