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中粮龙江公司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相关理论 | 第15-22页 |
·中粮集团及中粮龙江公司概况 | 第15-17页 |
·中粮集团介绍 | 第15-16页 |
·中粮龙江公司介绍 | 第16-17页 |
·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企业收益分配 | 第17-18页 |
·人力资本 | 第18页 |
·剩余索取权 | 第18-19页 |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要素资本理论 | 第19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20页 |
·契约理论 | 第20页 |
·矩阵理论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中粮龙江公司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22-33页 |
·中粮龙江公司人力资本现状 | 第22-24页 |
·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 | 第22-23页 |
·技术创新型人力资本 | 第23-24页 |
·生产服务型人力资本 | 第24页 |
·中粮龙江公司收益分配的现状 | 第24-28页 |
·现行收益分配方式单一 | 第24-26页 |
·现行收益分配对员工的激励效果不显著 | 第26页 |
·薪酬激励机制不合理 | 第26-27页 |
·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 | 第27页 |
·人力资本类型划分不明确 | 第27-28页 |
·企业收益分配方法不科学 | 第28页 |
·中粮龙江公司现行收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 第28-32页 |
·社会经济环境 | 第28-29页 |
·企业内部因素 | 第29-31页 |
·人力资本个体因素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中粮龙江公司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矩阵的构建及应用 | 第33-42页 |
·多层次收益分配矩阵的构建 | 第33-36页 |
·多层次收益分配矩阵介绍 | 第33页 |
·人力资本层次 | 第33-35页 |
·收益分配层次 | 第35-36页 |
·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层次设计 | 第36-37页 |
·增值性分配为主体 | 第36页 |
·补偿性与辅助性分配为补偿 | 第36-37页 |
·技术创新型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层次设计 | 第37-38页 |
·补偿性与增值性分配为主体 | 第37页 |
·辅助性分配为补充 | 第37-38页 |
·生产服务型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层次设计 | 第38页 |
·补偿性与辅助性分配为主体 | 第38页 |
·增值性分配为补充 | 第38页 |
·中粮龙江公司多层次收益分配矩阵的应用实施 | 第38-41页 |
·多层次收益分配矩阵在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的具体应用 | 第39页 |
·多层次收益分配矩阵在技术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具体应用 | 第39-40页 |
·多层次收益分配矩阵在生产服务型人力资本的具体应用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5 中粮龙江公司多层次收益分配矩阵应用的保障对策 | 第42-47页 |
·提高对多层次收益分配矩阵的认识 | 第42-43页 |
·改变传统观念 | 第42-43页 |
·深入学习多层次收益分配矩阵的方法 | 第43页 |
·提高管理水平 | 第43-46页 |
·健全薪酬激励机制 | 第43页 |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 第43-44页 |
·加强人力资本管理 | 第44-45页 |
·建立健全收益分配体系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