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环境下语音传输的丢包修复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第2章 语音和信道编码技术 | 第13-26页 |
·语音编码的原理与分类 | 第13-19页 |
·语音压缩编码的原理 | 第13页 |
·语音压缩编码分类 | 第13-19页 |
·信道编码技术 | 第19-25页 |
·信道编码概述 | 第19-20页 |
·常用编码类型 | 第20-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移动通信丢包及恢复技术 | 第26-39页 |
·影响移动语音通信质量的因素 | 第26-28页 |
·移动通信丢包分析 | 第28-31页 |
·移动通信丢包原因 | 第28页 |
·移动信道物理模型 | 第28-31页 |
·丢包恢复技术 | 第31-34页 |
·基于发送端的恢复技术 | 第31-33页 |
·基于接收端的恢复技术 | 第33-34页 |
·语音恢复质量评价方法 | 第34-38页 |
·主观评价 | 第34-36页 |
·客观评价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自适应 FEC 丢包恢复技术与实现 | 第39-56页 |
·传统的前向纠错技术 | 第39页 |
·R-S 码的编译码算法 | 第39-44页 |
·有限域及其运算 | 第39-40页 |
·R-S 码的编码算法 | 第40-41页 |
·R-S 码的译码算法 | 第41-44页 |
·交织编码算法分析 | 第44-45页 |
·丢包数和丢包率预测算法分析 | 第45-47页 |
·自适应 FEC 丢包恢复技术实现 | 第47-49页 |
·实验验证 | 第49-55页 |
·实验环境 | 第49页 |
·实验目的与方法 | 第49-5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工作总结 | 第56页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