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网络舆论监督的基本内容 | 第13-23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舆论监督的内涵 | 第13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内涵 | 第13-14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理论基石 | 第14-17页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舆论监督观 | 第14-15页 |
·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舆论监督思想 | 第15-17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主要特征 | 第17-18页 |
·监督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 | 第17页 |
·监督方式的多样性和立体性 | 第17-18页 |
·监督内容的时效性和广泛性 | 第18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 第18-23页 |
·有利于提高公民民主素养 | 第18-19页 |
·有助于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确立 | 第19-20页 |
·有利于推动党风廉政建设 | 第20-21页 |
·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及其勃兴条件 | 第23-33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源起及发展 | 第23-26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准备阶段(1987-1995 年) | 第23-24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萌芽阶段(1996-1998 年) | 第24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勃兴阶段(1999—2002 年) | 第24-25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深入发展阶段(2003 年至今) | 第25-26页 |
·网络舆论监督勃兴的条件 | 第26-33页 |
·互联网的崛起奠定了网络舆论监督形成的物质基础 | 第26-27页 |
·权利表达机制不健全催生了网络舆论监督的产生 | 第27-28页 |
·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激活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因子 | 第28-29页 |
·官民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推动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进程 | 第29-30页 |
·社会民主意识的进一步深化主观上为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提供了可能 | 第30-33页 |
第四章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33-43页 |
·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33-38页 |
·网络暴力横行 | 第33-34页 |
·参与理性不足 | 第34-35页 |
·“仇官仇富”式表达 | 第34-35页 |
·“激进式民主” | 第35页 |
·违法现象突出 | 第35-37页 |
·侵权现象泛滥 | 第35-36页 |
·干扰司法审判 | 第36页 |
·遭遇强权打击 | 第36-37页 |
·缺乏审核程序 | 第37-38页 |
·网民缺乏对信息的过滤 | 第37-38页 |
·网络传媒缺少对信息的审核 | 第38页 |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8-43页 |
·公众道德责任意识淡薄是导致网络舆论监督失范的根本原因 | 第38-39页 |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是导致网络舆论监督失范的外在原因 | 第39-40页 |
·政府调控不力是导致网络舆论监督失范的主要原因 | 第40-43页 |
第五章 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的路径选择 | 第43-55页 |
·提升网民素养,促进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建设 | 第43-47页 |
·大力实施网络公民素质教育 | 第43-44页 |
·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 第44-45页 |
·进一步提高网民民主参与水平 | 第45-47页 |
·加强政府监管,提高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水平 | 第47-52页 |
·构建规范化的网络监督联动机制 | 第47-49页 |
·建立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 | 第47页 |
·构建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 | 第47-48页 |
·完善网络监督的处置机制 | 第48-49页 |
·完善电子化政府建设 | 第49-52页 |
·要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 第49-50页 |
·拓展网络监督参与平台 | 第50-51页 |
·推进网络问政制度常态化 | 第51-52页 |
·细化法律规制,保障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发展 | 第52-55页 |
·加强对网络举报者的立法保护 | 第52-53页 |
·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法律治理力度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