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3-27页 |
·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和危害 | 第13-16页 |
·国内外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 | 第14-15页 |
·湖泊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5-16页 |
·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 | 第16-19页 |
·湖泊污染源控制 | 第16-17页 |
·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 | 第17-19页 |
·湖泊环境的日常管理 | 第19页 |
·湖泊营养状态的评价方法 | 第19-24页 |
·营养状态指数法 | 第19-21页 |
·营养度指数法 | 第21-22页 |
·评价法 | 第22-23页 |
·人工神经网络法 | 第23页 |
·模糊数学法 | 第23-24页 |
·物元分析法 | 第24页 |
·洞庭湖概况及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4-27页 |
·洞庭湖概况 | 第24-25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4页 |
·采样点的布设与采用频次 | 第27-28页 |
·监测指标与方法 | 第28-29页 |
·营养化评价法 | 第29-31页 |
·营养状态指数法的因子评价计算公式 | 第29-30页 |
·营养状态指数法的综合计算公式(2-6) | 第30页 |
·相关权重计算公式(2-7) | 第30页 |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分级 | 第30-31页 |
·叶绿素 a 与湖泊影响因素的多元分析 | 第31页 |
·技术路线 | 第31-34页 |
第3章 洞庭湖的水质特征 | 第34-44页 |
·水温 | 第34-35页 |
·pH 值 | 第35-36页 |
·透明度 | 第36页 |
·溶解氧 | 第36-37页 |
·高锰酸盐指数 | 第37-38页 |
·洞庭湖三湖区 2012 年逐月的氮、磷元素及叶绿素 a 分布规律分析 | 第38-40页 |
·总氮 | 第38页 |
·总磷 | 第38-39页 |
·叶绿素 a | 第39-40页 |
·洞庭湖叶绿素 a 分布特征与氮、磷含量的关系 | 第40-44页 |
·洞庭湖多年的总氮、总磷和叶绿素 a 的均值空间分布规律 | 第40-43页 |
·洞庭湖三湖区叶绿素 a 的年际变化规律 | 第43-44页 |
第4章 洞庭湖各区域水质分析及保护 | 第44-56页 |
·西洞庭湖区 | 第44-46页 |
·水质状况分析 | 第44-45页 |
·水质状况的发展趋势 | 第45-46页 |
·水污染成因分析 | 第46页 |
·南洞庭湖区 | 第46-50页 |
·水质状况分析 | 第47-48页 |
·水质发展趋势 | 第48-49页 |
·水污染成因分析 | 第49-50页 |
·东洞庭湖区 | 第50-53页 |
·水质状况分析 | 第50-51页 |
·水质发展趋势 | 第51-52页 |
·水污染成因分析 | 第52-53页 |
·洞庭湖水环境保护 | 第53-56页 |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民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及监督机制 | 第53-54页 |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54页 |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 第54页 |
·全面系统地控制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源 | 第54-55页 |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科学化研究 | 第55-56页 |
第5章 洞庭湖监测湖区叶绿素 a 与水质监测指标的多元分析 | 第56-61页 |
·叶绿素 a 含量与水质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56-58页 |
·叶绿素 a 含量与影响水质的各监测指标的逐步回归分析法 | 第58页 |
·洞庭湖氮磷比及 lg(YChl.a)与 lg(XTN)、lg(XTP)及 lg(XTN/TP)的相关性分析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61-64页 |
1 洞庭湖水化学特征 | 第61-62页 |
2 叶绿素 a 含量与各断面其他监测指标的关系分析 | 第62-63页 |
3 洞庭湖水质结果分析 | 第63页 |
4 洞庭湖三个区域湖水中的叶绿素 a 的含量与对应其他污染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