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9页 |
·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建筑的困境 | 第17-18页 |
·老一辈建筑师的探索与反思 | 第18-19页 |
·青年建筑师的努力与创新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主要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传统院落空间 | 第22-23页 |
·青年建筑师 | 第23-24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25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27页 |
·文献总结 | 第27页 |
·研究的框架与线路 | 第27-29页 |
第2章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院落空间 | 第29-55页 |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空间的历史演变 | 第29-34页 |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空间的起源 | 第29-31页 |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空间的发展 | 第31-34页 |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空间的文化内涵 | 第34-37页 |
·宗法礼制 | 第34-35页 |
·哲学思想 | 第35页 |
·风水学说 | 第35-36页 |
·美学观念 | 第36-37页 |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空间的单元构成 | 第37-48页 |
·院落单元的基本类型 | 第37-39页 |
·廊院 | 第37-38页 |
·合院 | 第38-39页 |
·院落单元的构成要素 | 第39-42页 |
·底界面 | 第40-41页 |
·垂直界面 | 第41-42页 |
·顶界面 | 第42页 |
·院落单元的空间秩序 | 第42-46页 |
·方位与形式 | 第42-44页 |
·比例与尺度 | 第44-45页 |
·虚实与明暗 | 第45-46页 |
·院落单元的基本特征 | 第46-48页 |
·整体性 | 第46-47页 |
·内聚性 | 第47页 |
·开敞性 | 第47-48页 |
·模糊性 | 第48页 |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空间的群体组织 | 第48-54页 |
·院落组群的布局方式 | 第48-51页 |
·单轴线串联 | 第48-50页 |
·多轴线并列 | 第50-51页 |
·院落组群的布局要旨 | 第51-54页 |
·层次与序列 | 第51-52页 |
·分隔与渗透 | 第52页 |
·比例与尺度 | 第52-53页 |
·路径与叙事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3章 中国青年建筑师对院落空间的继承与演进 | 第55-73页 |
·院落空间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 第55-58页 |
·院落空间的人文意义 | 第55-56页 |
·文化象征 | 第55-56页 |
·人本体现 | 第56页 |
·院落空间的功能意义 | 第56-58页 |
·通风采光 | 第56-57页 |
·交往交通 | 第57-58页 |
·院落空间的单元构成在当代的继承与演变 | 第58-63页 |
·基本特征的继承 | 第58-60页 |
·空间秩序的延续 | 第60-63页 |
·院落单元的“形”:功能的置换与形式的演变 | 第60-61页 |
·院落单元的“量”:比例的延续与尺度的转化 | 第61-62页 |
·院落单元的“质”:材料的突破与虚实的结合 | 第62-63页 |
·院落空间的群体组织在当代的递进与拓展 | 第63-68页 |
·组织模式的转化 | 第64-65页 |
·网格控制 | 第64页 |
·向心组织 | 第64-65页 |
·单元重复 | 第65页 |
·自由布局 | 第65页 |
·布局手法的拓展 | 第65-68页 |
·功能与形式的调适 | 第65-66页 |
·环境与文脉的重塑 | 第66页 |
·层次与秩序的延续 | 第66-67页 |
·路径与视线的组织 | 第67-68页 |
·中国青年建筑师对院落空间的实验探索 | 第68-72页 |
·“天亚的院宅” | 第68-70页 |
·“游走的院子”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中国青年建筑师在长三角地区的院落实践案例解析 | 第73-111页 |
·案例选取原则 | 第73-77页 |
·王澍与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三合宅设计 | 第77-87页 |
·王澍背景 | 第77-78页 |
·教育背景 | 第77页 |
·教学与实践背景 | 第77-78页 |
·案例概述 | 第78-82页 |
·院落空间解析 | 第82-86页 |
·对置的“廊”与隐匿的网格 | 第82-83页 |
·强调的轴线与夸张的开口 | 第83-86页 |
·小结:三合宅院落作为传统文化的表征 | 第86-87页 |
·张斌与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十院书屋设计 | 第87-95页 |
·张斌背景 | 第87页 |
·教育背景 | 第87页 |
·教学与实践背景 | 第87页 |
·案例概述 | 第87-90页 |
·院落空间解析 | 第90-94页 |
·秩序与自由:四面围合与网格布局 | 第90-94页 |
·抽象与具体:界面材质与空间氛围 | 第94页 |
·小结:十院书屋院落作为抽象秩序的体现 | 第94-95页 |
·王畅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工作室清水堂设计 | 第95-110页 |
·王畅背景 | 第95-97页 |
·教育背景 | 第95-96页 |
·教学与实践背景 | 第96-97页 |
·案例概述 | 第97-101页 |
·院落空间解析 | 第101-110页 |
·功能格局与院落类型 | 第101-108页 |
·界面操作与材料处理 | 第108-110页 |
·小结:吕尧臣大师工作室清水堂院落作为功能调适的媒介 | 第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111-117页 |
·主要结论 | 第111-114页 |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空间得到多样传承 | 第111-112页 |
·中国青年建筑师在长三角地区的院落实践中展现多种倾向 | 第112-113页 |
·中国当代建筑本土实践趋向多元发展 | 第113-114页 |
·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后续研究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附录1 中国青年建筑师在长三角地区的院落实践 | 第121-129页 |
附录2 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三合宅设计图纸 | 第129-133页 |
附录3 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十院书屋设计图纸 | 第133-139页 |
附录4 吕尧臣大师工作室清水堂设计图纸 | 第139-144页 |
附录5 建筑师王畅访谈记录 | 第144-148页 |
附录6 “游走的院子”设计图纸 | 第148-1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