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研究的章节安排 | 第11-12页 |
·工作流程及其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可行性研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江苏省气候背景分析与GIS数据库的优化和改造 | 第14-23页 |
·江苏省主要气候特征 | 第14-17页 |
·气温 | 第14-15页 |
·降水 | 第15-17页 |
·江苏省主要气象灾害 | 第17-20页 |
·暴雨 | 第17-18页 |
·高温 | 第18-19页 |
·大风 | 第19-20页 |
·冰雹 | 第20页 |
·GIS数据库的优化和改造 | 第20-22页 |
·准确把握地理信息的采集原则 | 第21页 |
·注重地理信息的更新 | 第21-22页 |
·筛选必要的信息 | 第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江苏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 第23-39页 |
·资料 | 第23页 |
·江苏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3-25页 |
·危险性风险指标 | 第23页 |
·暴露性风险指标 | 第23-24页 |
·孕灾环境敏感性指标 | 第24页 |
·防灾减灾能力指标 | 第24-25页 |
·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的量化及模型建立 | 第25-30页 |
·主要的方法 | 第25-27页 |
·洪涝灾害风险函数的建立 | 第27-28页 |
·指标量化 | 第28页 |
·多层模糊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 | 第28-30页 |
·江苏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与分析 | 第30-34页 |
·洪涝灾害评价等级 | 第30页 |
·危险性评估与区划 | 第30-31页 |
·暴露性评估与区划 | 第31-32页 |
·孕灾环境敏感性评估与区划 | 第32-33页 |
·防灾减灾能力区划与分析 | 第33页 |
·洪涝灾害综合风险区划与分析 | 第33-34页 |
·洪涝灾害综合风险随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 第34-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江苏省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 第39-49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资料 | 第39-40页 |
·信息扩散方法 | 第40-41页 |
·Z指数 | 第41-42页 |
·降水距平 | 第42-43页 |
·灾害风险评价指标量化 | 第43页 |
·江苏各地干旱等级风险值 | 第43-44页 |
·旱灾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区划分析 | 第44-48页 |
·旱灾危险性 | 第44-45页 |
·易损性 | 第45-47页 |
·旱灾的评价模型与综合风险区划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基于GIS的洪涝灾害信息系统研究与设计 | 第49-58页 |
·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49-51页 |
·系统目标 | 第49-50页 |
·系统的层次结构 | 第50页 |
·系统设计原则 | 第50页 |
·系统开发方式 | 第50-51页 |
·专业模型库的设计 | 第51-55页 |
·多级模糊综合评估模型 | 第51-52页 |
·信息扩散风险评估模型 | 第52-54页 |
·灰色关联风险评价模型 | 第54-55页 |
·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55-56页 |
·系统功能设计 | 第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8-60页 |
·全文总结 | 第58-59页 |
·创新点 | 第59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