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钢板剪力墙研究背景 | 第11页 |
·钢板剪力墙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 第11-16页 |
·钢板剪力墙的划分 | 第11-13页 |
·钢板剪力墙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钢板剪力墙理论与试验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钢板剪力墙的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具有自复位能力的钢结构体系的研究背景 | 第16页 |
·具有自复位能力的钢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具有自复位能力的新型钢框架节点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具有自复位与耗能能力钢框架整体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利用钢板剪力墙耗能的自复位结构体系的研究 | 第19-21页 |
·利用开缝钢板剪力墙作为耗能元件的自复位结构体系的意义 | 第21-22页 |
·前人研究的不足 | 第22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有限元模型简介及模拟验证 | 第23-30页 |
·ANSYS 有限元软件的选择 | 第23-24页 |
·ANSYS 有限元软件的特点 | 第23页 |
·本结构体系有限元模拟特点 | 第23-24页 |
·利用开缝钢板剪力墙耗能的自复位结构体系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单元的选择 | 第24页 |
·网格的划分 | 第24页 |
·接触单元的定义 | 第24-25页 |
·钢绞线的模拟 | 第25页 |
·利用开缝钢板剪力墙耗能的自复位体系有限元模型的加载 | 第25页 |
·利用开缝钢板剪力墙耗能的自复位体系有限元模型的求解 | 第25页 |
·开缝钢板剪力墙有限元模拟的验证 | 第25-27页 |
·自复位节点的有限元模拟验证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利用开缝钢板剪力墙耗能的自复位结构体系研究 | 第30-51页 |
·框架带缝钢板剪力墙的尺寸和实常数的选取 | 第30-35页 |
·带缝钢板剪力墙的弹性抗侧刚度计算 | 第30-32页 |
·带缝钢板剪力墙的屈服与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 第32-33页 |
·框架和带缝钢板剪力墙的尺寸设计 | 第33-35页 |
·工程概括及设计背景 | 第33页 |
·设计方案及设计步骤 | 第33-35页 |
·预应力钢绞线尺寸和实常数的选取 | 第35-43页 |
·自复位节点框架的研究 | 第35-36页 |
·自复位节点框架k_d~θ K_(PT,i) K_(PT,d)的计算 | 第36-37页 |
·自复位框架钢绞线预拉力以及节点弯矩的计算 | 第37-39页 |
·预应力钢绞线面积和根数的计算 | 第39-41页 |
·梁的强度、稳定性验算 | 第41-43页 |
·利用开缝钢板剪力墙作为耗能元件的自复位结构体系的设计目标 | 第43-44页 |
·利用开缝钢板剪力墙作为耗能元件的自复位结构体系有限元分析 | 第44-51页 |
·Base 试件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4-46页 |
·Base 试件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试件模拟及参数分析 | 第51-70页 |
·系列试件及相关参数设计 | 第51-53页 |
·PT 系列试件 | 第51-52页 |
·PGS 系列试件 | 第52页 |
·Bt 系列试件 | 第52页 |
·Wbh 系列试件 | 第52-53页 |
·Bm 系列试件 | 第53页 |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3-68页 |
·PT 系列试件 | 第53-56页 |
·PGS 系列试件 | 第56-59页 |
·Bt 系列试件 | 第59-62页 |
·Wbh 系列试件 | 第62-65页 |
·Bm 系列试件 | 第65-68页 |
·本章总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页 |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