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 ·论文的总体研究思路 | 第9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 第二章 周清庄油田沙三段基本情况 | 第11-17页 |
| ·油田地质概况及开发简况 | 第11-13页 |
| ·地质概况 | 第11页 |
| ·开发简况 | 第11-13页 |
| ·开采现状 | 第13页 |
| ·主要开发规律分析 | 第13-17页 |
| ·试油简况 | 第13页 |
| ·试采简况 | 第13-14页 |
| ·试油试采特点 | 第14-17页 |
| 第三章 地质综合研究 | 第17-29页 |
| ·地层精细对比 | 第17-18页 |
| ·地层特征 | 第17页 |
| ·地层层组划分及对比 | 第17-18页 |
| ·构造特征 | 第18-21页 |
| ·断层特征 | 第18-19页 |
| ·构造圈闭特征 | 第19-20页 |
| ·微构造特征 | 第20-21页 |
| ·储层特征 | 第21-24页 |
| ·储层岩性特征 | 第21-22页 |
| ·储层分布 | 第22页 |
| ·储层物性 | 第22页 |
| ·储层孔隙结构 | 第22-23页 |
|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23-24页 |
| ·油藏特征 | 第24-26页 |
| ·油层分布 | 第24-25页 |
| ·油藏类型 | 第25-26页 |
| ·原油性质 | 第26页 |
| ·温度压力系统 | 第26页 |
| ·油藏驱动方式 | 第26页 |
| ·储量复算 | 第26-29页 |
| ·储量复算参数选值 | 第27页 |
| ·储量计算方法 | 第27页 |
| ·储量复算结果 | 第27-28页 |
| ·储量分布特点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油藏工程研究 | 第29-46页 |
| ·沙三段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 第29-38页 |
| ·沙三段油藏注水效果评价 | 第29-31页 |
| ·周G1断块注水效果评价 | 第31-38页 |
| ·注采井网的适应性研究 | 第38-40页 |
| ·目前井网 | 第38页 |
| ·经济合理井网密度论证 | 第38-40页 |
| ·剩余油分布及潜力研究 | 第40-41页 |
|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 第41-45页 |
| ·模拟器特点 | 第42页 |
| ·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 ·动态模型的建立 | 第43页 |
| ·历史拟合 | 第43页 |
| ·剩余油分布特点 | 第43-45页 |
| ·油藏潜力评价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综合调整方案的编制 | 第46-57页 |
| ·沙三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6-47页 |
| ·部分区块井网控制程度差、注采井网不完善 | 第46页 |
| ·油井产量递减快,目前多数油井液量低、产量低、动液面低 | 第46-47页 |
| ·注水井注水量降低 | 第47页 |
| ·动态监测资料录取不足 | 第47页 |
| ·沙三段综合调整方案 | 第47-50页 |
| ·开发层系 | 第47页 |
| ·布井方式 | 第47-48页 |
| ·单井产能论证 | 第48页 |
| ·开发调整方案编制的原则 | 第48-49页 |
| ·调整方案部署 | 第49-50页 |
| ·分断块综合调整方案 | 第50-52页 |
| ·周G1断块综合调整方案部署 | 第50-51页 |
| ·歧76断块综合调整方案部署 | 第51页 |
| ·歧421断块综合调整方案部署 | 第51-52页 |
| ·房2断块综合调整方案部署 | 第52页 |
| ·开发指标预测 | 第52-55页 |
| ·实施进展及效果 | 第55-57页 |
| ·开展注采井网完善工作,调整注采关系取得成效 | 第55-56页 |
| ·优化注水方式,提高注水有效性 | 第56页 |
| ·新井投产见成效 | 第56-57页 |
| 结论和建议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