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12-15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简要评述 | 第15页 |
·本文研究思路、结构与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本文结构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战略新兴产业技术联盟相关理论 | 第17-25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涵义 | 第17-18页 |
·产业技术联盟的涵义 | 第18-21页 |
·产业技术联盟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组建产业技术联盟的基本原则 | 第19-20页 |
·产业技术联盟的创新机理 | 第20-21页 |
·产业技术联盟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1-22页 |
·资源基础理论 | 第22页 |
·产学研——"三重螺旋"理论 | 第22-24页 |
·产业技术联盟发展模式与机制的关系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美、日产业技术联盟发展模式与机制的历史分析 | 第25-40页 |
·美国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历史考察 | 第25-30页 |
·美国产业技术联盟发展历程与政策演进 | 第25-28页 |
·美国产业技术联盟的典型模式 | 第28-29页 |
·美国产业技术联盟典型机制设计 | 第29-30页 |
·日本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历史考察 | 第30-36页 |
·日本产业技术联盟发展历程与政策演变 | 第30-33页 |
·日本产业技术联盟的典型模式 | 第33-35页 |
·日本产业技术联盟的典型机制设计 | 第35-36页 |
·比较与启示 | 第36-39页 |
·美、日两国发展产业技术联盟合作共同的成功经验 | 第36-37页 |
·美、日两国发展产业技术联盟合作的不同之处 | 第37-38页 |
·美、日产业技术联盟发展模式的归纳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我国战略新兴产业技术联盟发展模式的选择分析 | 第40-58页 |
·不同发展模式下产业技术联盟创新有效性的度量 | 第40-44页 |
·方法的选择 | 第40-42页 |
·数据的来源 | 第42页 |
·指标的构建 | 第42页 |
·结论及解释 | 第42-44页 |
·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盟的SWOT分析 | 第44-54页 |
·优势分析 | 第44-48页 |
·劣势分析 | 第48-51页 |
·机遇分析 | 第51-53页 |
·威胁分析 | 第53-54页 |
·我国产业技术联盟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54-56页 |
·外部视角:基于对国外发展模式的借鉴 | 第54-55页 |
·内部视角:基于对国内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现实 | 第55-56页 |
·我国的选择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对策和建议 | 第58-61页 |
·战略新兴性产业技术联盟创新的引导机制 | 第58页 |
·战略新兴性产业技术联盟创新的激励机制 | 第58-59页 |
·战略新兴性产业技术联盟创新的保障机制 | 第59-60页 |
·战略新兴性产业技术联盟创新的协调机制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一:开展试点工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盟名单 | 第64-66页 |
附录二:DEA方法的数学解释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研究情况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