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桩复合地基布桩形式及检测方法探讨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概述 | 第10-13页 |
| ·刚性桩复合地基概述 | 第13页 |
| ·沉降计算与试验检测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复合地基设计思想和关键技术 | 第16-37页 |
| ·前言 | 第16-18页 |
| ·依据承载力设计复合地基的思想 | 第18-20页 |
| ·天然地基承载力 | 第18-19页 |
| ·复合地基承载力 | 第19-20页 |
| ·根据沉降设计复合地基的思想 | 第20-34页 |
| ·解析法 | 第21-22页 |
| ·数值法 | 第22-24页 |
| ·简化计算法 | 第24-34页 |
| ·复合地基关键技术之一褥垫层 | 第34-35页 |
| ·褥垫层模量的影响 | 第34页 |
| ·褥垫层厚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垫层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35页 |
| ·复合地基关键技术之二布桩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非线性变形模量法 | 第37-50页 |
| ·前言 | 第37-40页 |
| ·非线性变形模量法 | 第40-46页 |
| ·计算步骤 | 第40-41页 |
| ·垫层压缩计算 | 第41-42页 |
| ·桩间土沉降计算 | 第42-43页 |
| ·桩身压缩计算 | 第43页 |
| ·桩底土体压缩计算 | 第43-44页 |
| ·桩土相对位移 | 第44页 |
| ·确定计算参数 | 第44-46页 |
| ·改进之处考虑桩土共同作用 | 第46-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长短桩复合地基布桩形式 | 第50-73页 |
| ·前言 | 第50页 |
| ·新型长短桩布置形式 | 第50页 |
| ·工程案例 | 第50-72页 |
| ·工程概况 | 第50-53页 |
| ·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 | 第53-54页 |
| ·计算过程 | 第54-64页 |
| ·计算结果 | 第64-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五章 复合地基沉降检测方法初探与程序开发 | 第73-86页 |
| ·前言 | 第73页 |
| ·压板的尺寸效应 | 第73-74页 |
| ·复合地基沉降程序 | 第74-79页 |
| ·MATLAB 简介 | 第74-75页 |
| ·复合地基沉降程序简介 | 第75-76页 |
| ·流程说明 | 第76页 |
| ·程序初始界面 | 第76-78页 |
| ·程序参数导入 | 第78-79页 |
| ·程序典型计算结果 | 第79页 |
| ·工程案例 | 第79-85页 |
| ·简介 | 第79页 |
| ·试验 | 第79-81页 |
| ·参数反算 | 第81-82页 |
| ·压板 p-s 曲线 | 第82-84页 |
| ·原型基础沉降 | 第84-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 ·结论 | 第86页 |
| ·展望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附件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