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命案必破”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命案必破”命题的解读 | 第11-21页 |
一、“命案必破”的历史背景 | 第11-13页 |
二、“命案必破”的基本概述 | 第13-18页 |
(一) 基本定义 | 第14-15页 |
(二) 基本内容 | 第15-18页 |
三、“命案必破”的理论渊源 | 第18-21页 |
(一) “人定胜天”思想 | 第18页 |
(二) “敢打必胜”精神 | 第18页 |
(三) “运动式”司法 | 第18-19页 |
(四) “重实体、轻程序”理念 | 第19页 |
(五) 侦查“绝对说”理论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命案必破”命题之真伪 | 第21-27页 |
一、命案认识的有限论 | 第21-23页 |
(一)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 | 第21-22页 |
(二) 不同受众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有区别的 | 第22页 |
(三) 个案的发生具有不可重复性 | 第22-23页 |
二、命案侦查的相对性 | 第23-25页 |
(一) 案件信息获取具有时间要求 | 第23页 |
(二) 命案侦破具有时间成本 | 第23-24页 |
(三) 个案的侦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 第24页 |
(四) “犯罪黑数”具有不可回避性 | 第24-25页 |
(五) “无尸体”命案侦查的缺失 | 第25页 |
三、“命案必破”与诉讼搏弈 | 第25-26页 |
四、命案诉讼与法治理性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命案必破”的现实困境 | 第27-33页 |
一、大众认同的缺失 | 第27-28页 |
二、事实真相的掩盖 | 第28-30页 |
(一) 为命案提供滋生土壤 | 第28-29页 |
(二) 降格立案情况的凸显 | 第29-30页 |
三、限期破案带来的压力 | 第30-31页 |
(一) 出现命案替罪羊 | 第30-31页 |
(二) 降低了证明标准 | 第31页 |
(三) 蔓延了刑讯逼供 | 第31页 |
四、民众安全感得不到提升 | 第31-32页 |
五、制约了命案侦控的深层次发展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命案治理刑事政策的探讨 | 第33-43页 |
一、“命案力破”的法理原则 | 第33-35页 |
(一) 增强人权保障意识 | 第33-34页 |
(二) 实行正当程序意识 | 第34页 |
(三) 推进物证本位证明方式 | 第34-35页 |
二、“命案力破”的政策诉求 | 第35-37页 |
(一) 合理的发案数追求 | 第35-36页 |
(二) 符合规律的破案率定位 | 第36页 |
(三) 正视命案侦查效益问题 | 第36-37页 |
三、“命案力破”的警务战略 | 第37-43页 |
(一) 社区警务战略的深化 | 第38-39页 |
(二) 侦查警务专业化 | 第39-41页 |
(三) 有效破案机制和方法的系统设计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