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3页 |
| 插图清单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背景 | 第15-16页 |
| ·中国高校校园文化景观的发展过程 | 第16-17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7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 第17-19页 |
| ·国内相关研究及其效应 | 第17-18页 |
| ·国外研究动态及发展方向 | 第18-19页 |
| ·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支撑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理论基础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概念解析及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29页 |
| ·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 ·校园交往空间 | 第21页 |
| ·校园文化景观 | 第21-22页 |
| ·环境行为学与心理学领域研究 | 第22-26页 |
| ·交往空间中个人行为心理特征及认知 | 第22-24页 |
| ·交往空间中群体行为特点 | 第24-25页 |
| ·校园使用人群交往行为与心理需求分析 | 第25-26页 |
| ·景观建筑学领域研究 | 第26-29页 |
| ·芦原义信关于“外部空间设计”观点 | 第26-27页 |
| ·扬·盖尔关于“交往与空间”观点 | 第27页 |
| ·国内学者在景观文化方面研究理论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校园交往空间文化景观的解读 | 第29-40页 |
| ·宏观分析校园交往空间层次特性 | 第29-31页 |
| ·有机开放型公共空间 | 第29-30页 |
| ·半开敞分散型半公共空间 | 第30页 |
| ·围合封闭型私密性空间 | 第30-31页 |
| ·校园交往空间中典型空间形式构建因子 | 第31-33页 |
| ·空间序列 | 第31页 |
| ·空间尺度 | 第31页 |
| ·空间边界 | 第31-32页 |
| ·空间节点 | 第32页 |
| ·空间要素 | 第32-33页 |
|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类型与文化内涵 | 第33-38页 |
| ·校园历史性景观 | 第33-34页 |
| ·校园纪念性景观 | 第34-35页 |
| ·校园标志性景观 | 第35页 |
| ·校园教育性景观 | 第35-36页 |
| ·校园艺术性景观 | 第36页 |
| ·校园场景性景观 | 第36-38页 |
|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价值属性 | 第38-40页 |
| ·美学教育价值 | 第38页 |
| ·历史教育价值 | 第38-39页 |
| ·思想教育价值——启迪人 | 第39页 |
| ·知识教育功能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高校校园交往空间中文化景观调查研究及综合评价——以合肥地区为例 | 第40-51页 |
|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 ·调查对象概况 | 第40-41页 |
| ·研究方法 | 第41-43页 |
| ·现状调研结果及问题分析 | 第43-48页 |
| ·校园交往空间文化景观满意程度分析 | 第43-44页 |
| ·对校园交往空间文化景观的组成及行为导向分析 | 第44-46页 |
| ·校园交往空间文化景观类型及其价值功效分析 | 第46-48页 |
| ·合肥部分高校校园交往空间文化景观主要问题归纳 | 第48-51页 |
| ·校园交完空间缺乏层次感 | 第48页 |
| ·交往空间文化景观均质化、庸俗化 | 第48-49页 |
| ·“足下文化”的缺失 | 第49页 |
| ·景观的历史传承性较弱 | 第49-50页 |
| ·部分大学校园交往空间文化景观主题不明确、特色不鲜明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的文化景观塑造 | 第51-61页 |
| ·归纳校园交往空间文化景观塑造的影响因素 | 第51-54页 |
| ·不同地域气候对塑造校园文化景观的影响 | 第51页 |
| ·不同历史时期对塑造校园文化景观的影响 | 第51-52页 |
| ·不同学科特色对塑造校园文化景观的影响 | 第52-54页 |
| ·高校典型交往空间中文化景观塑造策略 | 第54-59页 |
| ·校园入口及轴线空间文化景观塑造 | 第54-55页 |
| ·校园广场空间文化景观塑造 | 第55-57页 |
| ·校园道路空间文化景观塑造 | 第57-58页 |
| ·校园滨水空间文化景观塑造 | 第58-59页 |
| ·高校校园交往空间文化景观发展对策 | 第59-61页 |
| ·注重校园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 第59页 |
| ·将建设纳入校园总体规划 | 第59-60页 |
| ·将校园文脉贯穿到校园交往空间文化景观的建设中 | 第60页 |
| ·进一步挖掘校园文化的内涵 | 第60-6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