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1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国外学者对于货币政策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学者对于货币政策的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金融危机下关于宽松货币政策作用的研究 | 第16-17页 |
·两难困境下货币政策选择的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 第18-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主要货币政策理论 | 第21-29页 |
·古典学派 | 第21-22页 |
·凯恩斯学派 | 第22-24页 |
·货币主义学派 | 第24-25页 |
·理性预期学派 | 第25-26页 |
·新古典综合学派 | 第26-29页 |
第三章 货币政策体系分析 | 第29-40页 |
·货币政策目标 | 第29-33页 |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 第29-30页 |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 第30-33页 |
·货币政策工具 | 第33-35页 |
·存款准备金制度 | 第33-34页 |
·再贴现政策 | 第34-35页 |
·公开市场业务 | 第35页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35-37页 |
·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有效性 | 第37-40页 |
第四章 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实践的借鉴 | 第40-50页 |
·美国货币政策实践的借鉴 | 第40-43页 |
·货币政策目标 | 第40-41页 |
·货币政策调控规则 | 第41-42页 |
·评价与启示 | 第42-43页 |
·欧洲货币政策实践的借鉴 | 第43-46页 |
·货币政策目标 | 第43-44页 |
·货币政策两大支柱 | 第44-46页 |
·评价与启示 | 第46页 |
·日本货币政策实践的借鉴 | 第46-49页 |
·全球化强化了日本央行对外部供求变化的关注 | 第46-47页 |
·日本货币政策操作体系的变化 | 第47-48页 |
·评价与启示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我国货币政策实践效果分析 | 第50-68页 |
·我国货币政策实践情况简要回顾 | 第50-57页 |
·第一阶段:1998 年-2002 年 | 第51页 |
·第二阶段:2003 年-2007 年 | 第51-52页 |
·第三阶段:2008 年-2009 年 | 第52-54页 |
·第四阶段:2010 年——2012 年 | 第54-55页 |
·第五阶段:2012 年——今 | 第55-57页 |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第57-68页 |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 | 第57-60页 |
·货币与产出和价格水平关系实证分析 | 第60-65页 |
·货币政策动态效果实证分析 | 第65-68页 |
第六章 两难困境下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 | 第68-77页 |
·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困境 | 第68-69页 |
·货币供应量规模膨胀 | 第68页 |
·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增多 | 第68页 |
·通胀风险上升 | 第68-69页 |
·货币政策难以调控投资扩张 | 第69页 |
·人民币升值压力 | 第69页 |
·我国货币政策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69-72页 |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导致 M2 规模膨胀 | 第69-70页 |
·外汇占款导致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 第70-71页 |
·经济主体行为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 第71页 |
·虚拟经济部门“通胀”(泡沫)和实体经济部门“通缩”并存 | 第71-72页 |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政策建议 | 第72-77页 |
·协调各类经济政策 | 第72-73页 |
·加强货币政策传导微观基础建设 | 第73-75页 |
·提高货币政策科学性和前瞻性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