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12页 |
1. 国外的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2. 国内的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三) 研究思路或框架 | 第12-13页 |
(四) 研究的重点内容 | 第13-14页 |
一、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一) 资产减值会计定义的界定 | 第14-15页 |
(二) 资产减值会计的内容 | 第15-20页 |
1. 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 | 第15-16页 |
2.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 | 第16-17页 |
3. 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 | 第17-18页 |
4. 资产减值损失的披露 | 第18-20页 |
(三)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依据释析 | 第20-21页 |
二、我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与政策 | 第21-30页 |
(一) 我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回顾 | 第21-23页 |
(二) 我国企业新《资产减值》准则相关内容的阐释 | 第23页 |
1. 新资产减值准则主要内容 | 第23页 |
2. 新旧资产减值准则的差异分析 | 第23页 |
(三) 我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 | 第23-30页 |
1. 我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2. 我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实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3. 我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三、资产减值会计的比较研究 | 第30-34页 |
(一)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异同 | 第30-32页 |
1. 资产减值的概念 | 第30页 |
2. 资产减值准则的适用范围 | 第30页 |
3. 认定减值资产的条件 | 第30-31页 |
4.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 | 第31页 |
5. 商誉和总部资产的减值损失 | 第31-32页 |
6. 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 | 第32页 |
7. 资产减值损失的披露 | 第32页 |
(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34页 |
四、完善我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对策选择 | 第34-38页 |
(一) 不断完善和健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 第34-35页 |
1. 加强对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完善工作 | 第34页 |
2. 完善商誉资产减值的计量,加强商誉减值信息的披露 | 第34页 |
3. 控制资产处置时产生的巨额收益 | 第34-35页 |
(二) 加强我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实务管理工作 | 第35-36页 |
1.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 第35页 |
2.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 第35-36页 |
3. 改进业绩评价体系 | 第36页 |
4. 加强审计监督力度 | 第36页 |
(三) 针对我国国情,加强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实务管理及制度普及工作 | 第36-38页 |
1. 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减值会计制度 | 第36-37页 |
2. 加强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实务管理 | 第37页 |
3. 做好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研究的普及工作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