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8页 |
| 第1章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理论价值及改革定位 | 第8-12页 |
| ·我国现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8页 |
|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意义 | 第8-10页 |
|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定位 | 第10-12页 |
| 第2章 对我国人民陪审制度总体运行情况的样本分析 | 第12-16页 |
| ·人民陪审员选任的基本情况 | 第12页 |
| ·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的基本情况 | 第12-14页 |
| ·人民陪审制度运行的基本社会评价 | 第14页 |
| ·人民陪审制度运行的社会影响成效 | 第14-16页 |
| ·强化了司法公开,提升了司法公信 | 第14页 |
| ·增强了裁判的社会认同度,保证了服判息诉率 | 第14-15页 |
| ·保证了司法程序的规范性,提升了审判质量 | 第15页 |
| ·提高了庭审的宣传教育效果,促进了社会大众法律意识的增强 | 第15-16页 |
| 第3章 人民陪审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22页 |
| ·人民陪审员的选任缺乏广泛性和代表性,司法人民性体现不足 | 第16-18页 |
| ·人民陪审员案件参与度不高,并出现了少数陪审员“专职化”倾向 | 第18-19页 |
| ·参审率一直在低位徘徊,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 第18页 |
| ·参审案件数量普遍较少,并产生了部分“编外法官” | 第18-19页 |
| ·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深度不够,陪审“陪衬化”成为常态 | 第19-20页 |
| ·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的程序规定不完善 | 第20页 |
| ·适用人民陪审员参审的成本比较高,法院负担重 | 第20-21页 |
| ·社会对人民陪审员的认可程度存在着争议 | 第21页 |
| ·人民陪审员的权利保障机制不完善,违背参审案件的初衷 | 第21-22页 |
| 第4章 人民陪审制度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 ·对人民陪审制度的定位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偏差 | 第22页 |
| ·现行制度对人民陪审员权利义务的设置过于笼统 | 第22页 |
| ·司法审判的专业性在客观上限制了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的深度 | 第22-23页 |
| ·缺乏经费稳定保障成为制约人民陪审制度发展的“瓶颈” | 第23-24页 |
| 第5章 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人民陪审制度的构想—基于当前中国司法现状的分析 | 第24-31页 |
| ·创新和发展人民陪审制度的基本出发点--立足我国的现实司法国情 | 第24-25页 |
| ·必须充分体现人民陪审制度的核心价值人民性 | 第24页 |
| ·必须与我国的基本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 | 第24页 |
| ·必须与我国的司法传统相适应 | 第24-25页 |
| ·必须与我国现行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相适应 | 第25页 |
| ·构建中国特色人民陪审制度 | 第25-31页 |
| 结语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