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17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声品质客观评价方法 | 第19-26页 |
·引言 | 第19页 |
·声品质客观评价的心理声学基础 | 第19-24页 |
·绝对闻域 | 第20页 |
·听觉掩蔽效应 | 第20-23页 |
·临界频带 | 第23-24页 |
·声品质客观评价指标选取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车内噪声主动控制方法 | 第26-33页 |
·车内噪声主动控制方法 | 第26-28页 |
·声波叠加原理 | 第26-28页 |
·自适应控制在噪声主动控制中的应用 | 第28页 |
·LMS 自适应滤波算法 | 第28-32页 |
·LMS 算法原理与结构 | 第28-29页 |
·算法简要推导 | 第29-31页 |
·LMS 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汽车车内噪声采集 | 第33-37页 |
·实验条件 | 第33页 |
·实验设备配置 | 第33-35页 |
·汽车运行工况设置 | 第35页 |
·噪声信号筛选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基于后掩蔽效应的 LMS 算法研究 | 第37-45页 |
·人耳听觉后掩蔽效应 | 第37-40页 |
·PmLMS 算法 | 第40-42页 |
·PmLMS 算法相比 LMS 车内降噪响度改进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六章 自适应算法步长分析 | 第45-67页 |
·LMS 算法消噪步长分析 | 第45-53页 |
·不同步长下各车速 LMS 算法消噪效果响度值 | 第45-50页 |
·LMS 算法步长分析 | 第50-53页 |
·PmLMS 算法消噪步长分析 | 第53-60页 |
·不同步长下各车速 PmLMS 消噪效果响度值 | 第53-57页 |
·PmLMS 算法步长分析 | 第57-60页 |
·两种算法消噪效果比较 | 第60-65页 |
·PmLMS 算法对响度的进一步改善 | 第60-64页 |
·两种算法各车速下最优步长比较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页 |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