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9页 |
1 绪论 | 第19-37页 |
·选题背景 | 第19-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实践应用意义 | 第21-23页 |
·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23-33页 |
·能源效率的内涵与测算方法 | 第23-24页 |
·基于单要素生产率框架的中国能源强度变动机理研究 | 第24-26页 |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框架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 第26-32页 |
·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 | 第32-33页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3-36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36-37页 |
2 中国能源效率及CO_2排放的EKC扩展曲线的空间计量分析 | 第37-55页 |
·能源强度及EKC曲线的研究现状 | 第37-39页 |
·空间计量模型 | 第39-41页 |
·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 | 第39-40页 |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 第40-41页 |
·中国能源效率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 第41-47页 |
·能源效率的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与检验 | 第41-45页 |
·能源效率模型的估计与分析 | 第45-47页 |
·中国CO_2排放的EKC扩展模型的空间计量分析 | 第47-53页 |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与空间检验 | 第47-50页 |
·二氧化碳排放的EKC扩展模型的估计与分析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3 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及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 第55-72页 |
·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现状 | 第55-56页 |
·研究方法 | 第56-59页 |
·环境技术集 | 第56-57页 |
·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 | 第57-58页 |
·节能减排模型 | 第58-59页 |
·投入产出指标的评价体系 | 第59-61页 |
·投入指标的界定与测算 | 第59-60页 |
·产出指标的来源与测算 | 第60-61页 |
·中国省域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 第61-67页 |
·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与比较 | 第61-64页 |
·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 第64-66页 |
·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聚类分析 | 第66-67页 |
·中国省域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 第67-70页 |
·省域节能潜力评价 | 第67-68页 |
·省域减排潜力评价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4 环境规制下的中国省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 第72-97页 |
·包含能源和环境污染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现状 | 第72-73页 |
·研究方法 | 第73-80页 |
·方向性距离函数 | 第73-74页 |
·环境规制下的能源效率模型及环境规制成本 | 第74-76页 |
·序列DEA | 第76-77页 |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 第77-79页 |
·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的经济增长分解模型 | 第79-80页 |
·数据来源与测算 | 第80-81页 |
·环境规制下的能源技术效率及环境规制成本分析 | 第81-83页 |
·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差异及其分解变量 | 第83-90页 |
·中国省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 | 第83-86页 |
·全要素生产率与分解的时空演变 | 第86-88页 |
·最佳“创新者”地区分析 | 第88-89页 |
·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分析 | 第89-90页 |
·全要素生产率与波特假说的再检验 | 第90-92页 |
·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 | 第92-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5 考虑外生环境变量的中国省域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 第97-112页 |
·考虑外生环境变量的效率研究现状 | 第97-98页 |
·研究方法 | 第98-101页 |
·四阶段DEA | 第98-99页 |
·Bootstrapped DEA方法 | 第99-101页 |
·投入产出指标、环境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101-102页 |
·中国省域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 | 第102-109页 |
·第一阶段传统DEA实证分析 | 第102-104页 |
·外生环境变量的tobit回归分析 | 第104-105页 |
·投入调整后的DEA实证分析 | 第105-108页 |
·Bootstrapped修正后DEA实证分析 | 第108-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2页 |
6 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 第112-132页 |
·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研究现状 | 第112-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13-115页 |
·SBM方向距离函数 | 第113-114页 |
·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 | 第114-115页 |
·数据处理与测算 | 第115-118页 |
·投入产出数据的选择与来源 | 第115-116页 |
·投入产出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116-118页 |
·碳排放约束下的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 | 第118-122页 |
·工业行业传统无效率与环境无效率及其分解 | 第118-119页 |
·碳排放约束下的能源效率与传统能源效率比较分析 | 第119-122页 |
·传统生产率与绿色生产率比较分析 | 第122-127页 |
·工业行业传统生产率与绿色生产率及其分解 | 第122-123页 |
·工业行业绿色生产率及其分解变量的动态分析 | 第123-125页 |
·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核密度分析 | 第125-127页 |
·工业行业能源效率与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7-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7 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研究 | 第132-148页 |
·碳排放的因素分解研究现状 | 第132-134页 |
·研究方法 | 第134-138页 |
·基于能源投入的Shephard距离函数 | 第134-135页 |
·分解模型恒等式 | 第135-137页 |
·LMDI-PDA分解模型 | 第137-138页 |
·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的实证分析 | 第138-145页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138-139页 |
·LMDI-PDA分解结果的总体分析 | 第139-140页 |
·LMDI-PDA分解的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0-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8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48-156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48-153页 |
·单要素能源效率空间计量分析 | 第148-149页 |
·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 | 第149页 |
·环境规制下的省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 第149-150页 |
·考虑外生环境变量的省域工业能源效率分析 | 第150-151页 |
·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生产率分析 | 第151-152页 |
·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研究 | 第152-153页 |
·政策启示 | 第153-154页 |
·本文的局限性及展望 | 第154-156页 |
攻读傅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72页 |
后记 | 第172-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