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生产论文

植物甾醇酯的新型制备方法研究

致谢第1-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目录第13-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4页
   ·植物甾醇以及甾醇酯的概述第16-19页
     ·植物留酵的来源第16页
     ·植物甾醇的化学结构第16-17页
     ·植物甾醇及甾醇酯的生理功能第17-18页
     ·植物甾醇酯的应用第18-19页
   ·植物甾醇酯化反应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9-22页
     ·植物甾醇脂肪酸酯的合成方法第19-20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第20-22页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植物甾醇高效液相色谱法正相柱与反相柱的对比研究第24-30页
   ·引言第24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4页
     ·实验材料第24页
     ·实验仪器第24页
   ·实验方法第24-25页
     ·植物甾醇紫外检测波长的确定第24-25页
     ·反相色谱柱法检测植物甾醇第25页
     ·正相色谱柱法检测植物甾醇第25页
     ·内标法检测植物甾醇第25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5-29页
     ·植物甾醇紫外波长检测第25-26页
     ·反相色谱柱法检测结果第26-27页
     ·正相色谱柱法检测结果第27页
     ·植物甾醇内标法检测结果第27-29页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植物甾醇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筛选以及合成研究第30-48页
   ·引言第30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0-31页
     ·实验材料第30-31页
     ·实验仪器第31页
   ·实验步骤与结果第31-34页
     ·酯化反应第31-32页
     ·内标溶液配置第32页
     ·酯化反应之后的样品处理第32页
     ·酯化率的计算第32页
     ·HPLC检测第32页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2-33页
     ·表面活性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筛选以及酯化合成研究第33页
     ·碳酸氢钠-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筛选以及酯化合成研究第33页
     ·植物甾醇和植物甾醇酯的性质研究第33-34页
   ·结果讨论第34-47页
     ·实验原理第34页
     ·标准曲线第34页
     ·表面活性剂-金属氧化物混合催化剂的筛选以及酯化合成研究第34-39页
     ·金属氧化物-表面活性剂为催化剂的反应体系总结第39-40页
     ·碳酸氢钠-金属氧化物复合催化剂的筛选以及酯化合成研究第40-44页
     ·碳酸氢钠-金属氧化物为催化剂的反应体系总结第44页
     ·植物甾醇和植物甾醇酯的性质研究第44-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动力学研究第48-58页
   ·引言第48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8-49页
     ·实验材料第48页
     ·实验仪器第48-49页
   ·实验方法第49页
     ·甾醇酯的合成第49页
     ·HPLC分析第49页
     ·标准曲线绘制第49页
   ·结果讨论第49-57页
     ·标准曲线第49页
     ·不同温度时反应体系中植物甾醇和植物甾醇软脂酸酯的浓度变化第49-52页
     ·反应级数的确定与验证第52-56页
     ·反应活化能第56-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植物甾醇的新型定量分析方法第58-68页
   ·引言第58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8-59页
     ·实验材料第58-59页
     ·实验仪器第59页
   ·实验方法第59-60页
     ·植物甾醇纯化第59页
     ·植物甾醇衍生化第59页
     ·衍生化后苯甲酰基甾醇纯化第59页
     ·HPLC第59-60页
     ·标准曲线第60页
     ·植物甾醇衍生化后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检测第60页
   ·结果与讨论第60-67页
     ·植物甾醇衍生化第60-62页
     ·通过HPLC-UV定量检测衍生化之后的植物甾醇第62-64页
     ·甾醇的检测第64-65页
     ·定量检测限度研究第65-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8页
作者筒介及科研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阻锈型复合掺合料各组分协同作用试验研究
下一篇:木质材料超声无损定征与分类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