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9-14页 |
|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概况 | 第9-11页 |
| ·直流输电工程概况 | 第11-14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14-15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交直流系统电压稳定分析 | 第16-27页 |
| ·电压稳定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6-17页 |
| ·电压稳定的机理研究 | 第17页 |
| ·电压稳定的定义和分类 | 第17-19页 |
| ·交直流系统电压稳定的分析方法 | 第19-24页 |
| ·静态电压稳定分析 | 第19-22页 |
| ·动态电压稳定分析 | 第22-24页 |
| ·多馈入交直流系统筮待解决的问题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多馈入短路比及有效短路比 | 第27-39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单馈入短路比的定义 | 第27-28页 |
| ·多端口戴维南等值 | 第28-31页 |
| ·多馈入短路比的定义 | 第31-35页 |
| ·多馈入短路比与单馈入短路比的关系 | 第35-36页 |
| ·多馈入短路比与多馈入影响因子 | 第36-38页 |
| ·多馈入有效短路比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多馈入临界短路比 | 第39-51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单馈入临界短路比 | 第39-40页 |
| ·多馈入短路比与多馈入最大功率曲线 | 第40-43页 |
| ·多馈入临界短路比 | 第43-48页 |
| ·弱交流系统运行条件的改善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多馈入最大直流功率与多馈入电压灵敏因子的关系 | 第51-59页 |
| ·引言 | 第51页 |
| ·多馈入电压灵敏因子的定义 | 第51-52页 |
| ·多馈入最大直流功率的定义 | 第52页 |
| ·数学分析模型 | 第52-54页 |
| ·两者关系讨论 | 第54-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利用多馈入短路比的系统运行估计 | 第59-82页 |
| ·引言 | 第59页 |
| ·动态过电压 | 第59-61页 |
| ·谐波谐振 | 第61-62页 |
| ·电压稳定 | 第62-81页 |
| ·3机9节点算例 | 第62-79页 |
| ·南方电网算例 | 第79-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结论 | 第82-83页 |
| ·未来工作与展望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