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颗粒剂敷脐联合刺四缝治疗小儿厌食脾失健运证的临床研究
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3-23页 |
一、中医古代文献研究 | 第13-15页 |
1. 病名 | 第13页 |
2. 病因 | 第13-14页 |
·乳食不节 | 第13页 |
·先天不足 | 第13页 |
·脾胃虚弱 | 第13页 |
·情志抑郁 | 第13-14页 |
3. 病机 | 第14页 |
4. 治则治法 | 第14-15页 |
·治则 | 第14页 |
·治法 | 第14-15页 |
二、中医现代研究 | 第15-19页 |
1. 病因病机 | 第15-16页 |
·常见因素 | 第15-16页 |
·其他因素 | 第16页 |
2. 证治分型 | 第16-17页 |
·脾失健运证 | 第16页 |
·脾胃气虚证 | 第16页 |
·肝郁犯脾证 | 第16-17页 |
·脾胃阴虚证 | 第17页 |
·其他分型 | 第17页 |
3. 治疗方法 | 第17-19页 |
·内治法 | 第17-18页 |
·外治法 | 第18-19页 |
·内外合治 | 第19页 |
三、现代医学研究 | 第19-23页 |
1. 病因 | 第19页 |
2. 发病机制 | 第19-21页 |
·胃肠动力减弱及胃肠粘膜结构变化 | 第19页 |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 | 第19-20页 |
·Hp感染及肠道内菌群失衡 | 第20页 |
·摄食中枢与胃肠激素 | 第20-21页 |
3. 治疗方法 | 第21-23页 |
·行为心理治疗 | 第21页 |
·药物治疗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3-42页 |
1. 病例来源 | 第23页 |
2. 参考标准 | 第23-24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3页 |
·中医诊断依据 | 第23页 |
·证候诊断标准 | 第23页 |
·症状及体征评分标准 | 第23页 |
·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 第23页 |
·纳入标准 | 第23页 |
·排除标准(包括不适应症或剔除标准) | 第23-24页 |
·脱落标准 | 第24页 |
3. 治疗方法 | 第24页 |
4. 观察指标 | 第24-26页 |
·症状分级标准 | 第24-25页 |
·疗效性观察指标 | 第25页 |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第25-26页 |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26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26页 |
5. 统计分析 | 第26页 |
6. 结果 | 第26-42页 |
·一般资料比较 | 第26-28页 |
·治疗前两组患儿症状积分比较 | 第28-32页 |
·治疗期间两组患儿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 第32-37页 |
·两组患儿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 | 第37-39页 |
·综合疗效评价 | 第39-40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42-47页 |
1. 脾失健运是小儿厌食症的病机关键 | 第42页 |
2. 健脾助运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基本法则 | 第42页 |
3. 组方意义分析 | 第42-44页 |
·对照组用药及组方意义 | 第42页 |
·治疗组用药组方意义 | 第42-44页 |
4. 外治法作用机制分析 | 第44-45页 |
·刺四缝 | 第44-45页 |
·敷脐 | 第45页 |
5.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6. 不足与展望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