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弓长岭沉积变质铁矿成矿控矿构造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章 绪论 | 第8-13页 |
|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科学意义 | 第8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8-10页 |
|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条件 | 第8-10页 |
| ·研究区工作程度及研究历史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18页 |
| ·地层 | 第14-16页 |
| ·构造 | 第16页 |
| ·岩浆岩 | 第16-18页 |
| 第三章 辽东南幔枝构造 | 第18-24页 |
| ·辽东南幔枝构造的形态特征 | 第18-19页 |
| ·辽东南幔枝构造组成与单元划分 | 第19-22页 |
| ·核部岩浆岩—变质杂岩 | 第19-21页 |
| ·外围拆离滑脱带 | 第21-22页 |
| ·上叠火山沉积盆地 | 第22页 |
| ·辽东南幔枝构造控矿特征 | 第22-24页 |
| 第四章 弓长岭铁矿二矿区幔枝构造控矿特征 | 第24-48页 |
| ·矿区地层 | 第24-26页 |
| ·鞍山群茨沟组 | 第24-26页 |
| ·古生界奥陶系 | 第26页 |
| ·第四系 | 第26页 |
| ·矿区构造 | 第26-38页 |
| ·褶皱构造 | 第26-35页 |
| ·第一期流变褶皱与韧性剪切带 | 第26-30页 |
| ·第二期区域性主体褶皱构造 | 第30-32页 |
| ·第三期横跨叠加褶皱与韧脆性剪切带 | 第32-33页 |
| ·第四期横弯褶皱与区域隆升作用 | 第33-35页 |
| ·断裂构造 | 第35-38页 |
| ·走向断层 | 第36页 |
| ·横向断层 | 第36-38页 |
| ·矿区岩浆岩 | 第38-39页 |
| ·蚀变岩石 | 第39页 |
|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第39-40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0-46页 |
| ·矿体规模和产状 | 第40-42页 |
| ·矿石组构及成分特征 | 第42-44页 |
| ·矿石类型和品级 | 第44-45页 |
| ·矿体围岩和夹石 | 第45-46页 |
| ·矿体上下盘围岩 | 第45页 |
| ·矿体内夹层和包裹体 | 第45-46页 |
| ·富铁矿的赋矿规律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成矿作用及构造控矿研究 | 第48-55页 |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48-52页 |
| ·富铁矿中铁主要来源的探讨 | 第48页 |
| ·同位素特征 | 第48-52页 |
| ·碳同位素特征 | 第48-50页 |
| ·硅同位素特征 | 第50页 |
| ·硫同位素特征 | 第50-51页 |
| ·氧同位素特征 | 第51-52页 |
| ·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的形成年龄 | 第52页 |
| ·构造控矿、演化分析及成矿机制 | 第52-54页 |
| ·构造控矿分析 | 第52-53页 |
| ·构造演化分析 | 第53页 |
| ·成矿机制 | 第53-54页 |
| ·矿床成因及模式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7页 |
| ·主要认识 | 第55-56页 |
|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