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阶煤兰炭干馏炉热工特性研究及工艺参数优化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低温干馏技术发展情况 | 第11-14页 |
·国外低温干馏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低温干馏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内容 | 第14-16页 |
·陕北地区煤低温干馏技术应用现状 | 第14页 |
·陕北地区低温干馏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煤低温干馏基础 | 第16-27页 |
·煤干馏 | 第16-22页 |
·煤的干馏过程 | 第16-17页 |
·煤低温干馏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 第17-19页 |
·煤干馏的影响因素 | 第19-22页 |
·煤的低温干馏 | 第22-24页 |
·低温干馏产品的性质 | 第23页 |
·煤低温干馏工艺设备 | 第23-24页 |
·干馏炉炉型结构与工艺 | 第24-27页 |
·干馏炉设计基础 | 第24-25页 |
·JS 型干馏方炉内部结构 | 第25-26页 |
·JS 型干馏方炉低温干馏生产工艺 | 第26-27页 |
3 兰炭干馏炉实验 | 第27-39页 |
·实验介绍 | 第27页 |
·实验装置 | 第27-28页 |
·实验方案 | 第28页 |
·实验数据整理 | 第28-30页 |
·煤气及助燃空气实验 | 第28页 |
·干馏炉主要工艺参数 | 第28-30页 |
·入炉煤气实际燃烧量测算 | 第30-32页 |
·煤气的热值计算 | 第30页 |
·煤气密度的计算 | 第30页 |
·煤气实际燃烧量 | 第30-32页 |
·荒煤气测算 | 第32-33页 |
·荒煤气实验数据 | 第32-33页 |
·荒煤气流速 | 第33页 |
·荒煤气流量 | 第33页 |
·炉墙表面温度及散热测算 | 第33-36页 |
·表面温度实验 | 第34-35页 |
·表面散热量测算 | 第35-36页 |
·炉内温度测试 | 第36-37页 |
·温度测点分布 | 第36-37页 |
·测点温度 | 第37页 |
·炉内温度变化趋势 | 第37页 |
·炉顶压力测试 | 第37-39页 |
·炉顶压力实验数据 | 第38页 |
·炉顶压力变化趋势 | 第38-39页 |
4 兰炭干馏炉物料平衡 | 第39-45页 |
·兰炭干馏炉物料平衡 | 第39页 |
·物料平衡收入项的计算 | 第39-40页 |
·煤量 | 第39页 |
·煤气量 | 第39-40页 |
·空气量 | 第40页 |
·物料平衡支出项计算 | 第40-44页 |
·全焦量 | 第40-41页 |
·焦油量 | 第41页 |
·粗苯量 | 第41-42页 |
·氨量 | 第42页 |
·全煤气量 | 第42-43页 |
·水量 | 第43-44页 |
·差值 | 第44页 |
·物料平衡汇总 | 第44-45页 |
5 兰炭干馏炉热平衡 | 第45-57页 |
·兰炭干馏炉热平衡 | 第45页 |
·热平衡收入项计算 | 第45-47页 |
·煤气的燃烧热 | 第45页 |
·煤气的显热 | 第45-46页 |
·空气的显热 | 第46-47页 |
·煤的显热 | 第47页 |
·热平衡支出项计算 | 第47-51页 |
·兰炭带走的热量 | 第47-48页 |
·煤气带走的热量 | 第48-49页 |
·水分带走的热量 | 第49页 |
·焦油带走的热量 | 第49-50页 |
·粗苯带走的热量 | 第50页 |
·氨带走的热量 | 第50页 |
·炉体散热量 | 第50页 |
·差值 | 第50-51页 |
·热平衡汇总 | 第51-52页 |
·干馏炉的热工效率 | 第52页 |
·干馏炉耗热量 | 第52-53页 |
·湿煤耗热量 | 第52-53页 |
·干煤耗热量 | 第53页 |
·煤焦比(干) | 第53页 |
·主要技术指标汇总 | 第53页 |
·干馏炉热工分析 | 第53-57页 |
6 干馏工艺影响因素分析与讨论 | 第57-62页 |
·干馏煤气成分及对干馏工艺影响 | 第57-58页 |
·干馏兰炭质量分析 | 第58页 |
·入炉煤质量对干馏工艺影响 | 第58-59页 |
·入炉煤粒度对干馏工艺影响 | 第59页 |
·温度分布及对干馏工艺影响 | 第59-60页 |
·炉顶压力对干馏工艺影响 | 第60-61页 |
·干馏气氛对干馏工艺影响 | 第61-6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