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 ·“左翼电影”辨析 | 第16-19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9-24页 |
| ·论文的基本内容 | 第24-26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 ·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28-30页 |
| 第2章 左翼电影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30-49页 |
| ·世界电影史上的左翼电影思潮 | 第30-38页 |
|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 | 第31-33页 |
| ·日本“倾向电影”和“无产阶级电影同盟” | 第33-35页 |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最初动力” | 第35-36页 |
| ·风靡全球的卓别林“流浪汉”影片 | 第36-38页 |
| ·中国左翼电影文化运动本事记述 | 第38-42页 |
| ·前奏:中国左翼文化(文学)运动的大背景 | 第39-40页 |
| ·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电影文化运动 | 第40页 |
| ·高潮:从创作和批评两翼创获“中国电影年” | 第40-41页 |
| ·困境:左翼电影遭遇国民政府的文化“围剿” | 第41-42页 |
| ·终结:抗战全面爆发与左翼电影运动结束 | 第42页 |
| ·左翼电影文化运动生成原因 | 第42-49页 |
| ·民族危亡和社会危机制造的机遇 | 第43-44页 |
| ·贯彻反帝反封建文化思想的需要 | 第44-45页 |
| ·左翼电影人对党“召唤”的积极回应 | 第45-49页 |
| 第3章 左翼电影批评的理论资源和接受影响 | 第49-71页 |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第49-53页 |
| ·传播语境:多种因素合力促进 | 第49-50页 |
| ·传播过程:从理论译介到革命实践 | 第50-52页 |
| ·传播路径:西欧、日本、苏联——中国 | 第52-53页 |
|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 第53-59页 |
| ·经典文艺理论著述的译介与传播 | 第54-57页 |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译介与传播 | 第57-58页 |
| ·左翼文艺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 第58-59页 |
| ·左翼电影理论的译介与传播 | 第59-71页 |
|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译介 | 第59-63页 |
| ·日本左翼电影理论的译介 | 第63-71页 |
| 第4章 左翼电影批评的运行模式与主体构成 | 第71-95页 |
| ·党领导下左翼影评空间的广泛开拓 | 第71-78页 |
| ·直接接受“电影小组”领导 | 第72-73页 |
| ·遵循“有片必评,争鸣互纠”的原则 | 第73-74页 |
| ·利用电影期刊、大报副刊开拓影评阵地 | 第74-78页 |
| ·左翼影评人各自为战与群体运作 | 第78-82页 |
| ·左翼影评主体:“影评小组” | 第78-79页 |
| ·“左翼影评人”队伍构成 | 第79-81页 |
| ·集体发声的“集束炸弹” | 第81-82页 |
| ·左翼影评主将的个人话语风格 | 第82-95页 |
| ·夏衍:集领导者、剧作家、影评人于一身 | 第82-87页 |
| ·郑伯奇:反对“电影八股”,坚持“前进的影片” | 第87-90页 |
| ·王尘无:“威信最高的影评家” | 第90-95页 |
| 第5章 左翼电影批评在“软”“硬”论战中争取话语权 | 第95-121页 |
| ·“软”“硬”电影论战的特定文化语境 | 第95-103页 |
| ·左翼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 第96-99页 |
| ·勃兴于上海的“新感觉派”及其纯文学梦 | 第99-101页 |
| ·国民党当局对“电影法规”的强权推行 | 第101-103页 |
| ·“软性论者”的基本观点和论战态度 | 第103-107页 |
| ·“给眼睛吃的冰欺凌”,“给心灵坐的沙发椅” | 第104-105页 |
| ·“从形式和技术入手,内容在其次” | 第105-106页 |
| ·作为“软性论”前锋的《现代电影》杂志 | 第106-107页 |
| ·左翼影评人对“软性论”的理论清算 | 第107-112页 |
| ·批评“娱乐品”和“趣味主义” | 第108-109页 |
| ·批评“艺术至上”和“形式论” | 第109-110页 |
| ·批驳“偏重主义”和“红色素” | 第110-112页 |
| ·“软”、“硬”论争的实质和潜在的理论价值 | 第112-121页 |
| ·电影理论界对“软”“硬”论战的评价 | 第112-115页 |
| ·左翼影评人旨在通过论战争取话语权 | 第115-117页 |
| ·“软性论”对确立电影本体批评的潜在贡献 | 第117-121页 |
| 第6章 左翼电影批评的现实主义原则及意识形态特征 | 第121-151页 |
| ·抵抗政治的吁求与阶级意识的确立 | 第122-135页 |
| ·以阶级意识为武器,推动中国电影向左转 | 第122-127页 |
| ·主张电影必须反映客观真实并确立现实主义原则 | 第127-132页 |
| ·遵循社会学方法,创构左翼影评范式 | 第132-135页 |
| ·民族共同体想象与社群共同体整合 | 第135-141页 |
| ·影片:民族国家想象的话语方式 | 第135-138页 |
| ·影评:以启蒙理性整合“乌合之众” | 第138-141页 |
| ·底层解放的呐喊与苦难叙事的推崇 | 第141-151页 |
| ·左翼电影是底层人的电影 | 第141-144页 |
| ·形塑“民众形象”凝聚革命力量 | 第144-146页 |
| ·拆解旧式银幕女性,为底层妇女代言 | 第146-151页 |
| 第7章 左翼电影批评的革命性与局限性反思 | 第151-166页 |
| ·左翼电影批评的革命性 | 第152-156页 |
| ·坚持并实践电影观念的革命 | 第152-153页 |
| ·运用电影话语参与社会革命 | 第153-155页 |
| ·推动中国电影的革命转型 | 第155-156页 |
| ·左翼电影批评的极端化倾向 | 第156-161页 |
| ·情绪偏激,宁左勿右 | 第157-158页 |
| ·理论偏颇,审美缺失 | 第158-160页 |
| ·思维教条,方法简单 | 第160-161页 |
| ·左翼电影理论批评对当代电影文化发展的启示 | 第161-166页 |
| ·珍视文化遗产,继承左翼传统 | 第161-162页 |
| ·汲取历史教训,开展正常电影批评 | 第162-164页 |
| ·树立文化生态观,促进电影多元发展 | 第164-166页 |
| 结束语 | 第166-1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0-178页 |
| 致谢 | 第178-18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80-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