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前言 | 第11页 |
·再生稻形态生理特性 | 第11-13页 |
·再生稻叶片形态生理特性 | 第11-12页 |
·再生稻茎形态生理特性 | 第12-13页 |
·再生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 | 第13页 |
·再生稻遗传基础 | 第13-15页 |
·再生稻品种选育 | 第13-14页 |
·再生力遗传基础 | 第14-15页 |
·影响水稻再生力的头季相关因素 | 第15-16页 |
·头季稻农艺性状与再生力的相关性 | 第15页 |
·头季稻贮藏营养物质对再生力的影响 | 第15-16页 |
·不同节位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头季稻收割后的留桩高度研究 | 第16页 |
·不同节位腋芽的发育特性 | 第16-17页 |
·再生稻栽培技术 | 第17-18页 |
·头季稻收获时期及留桩高度 | 第17-18页 |
·再生稻田间管理 | 第18页 |
·蓄留再生稻的优势 | 第18-20页 |
·缓解农忙,减轻劳作强度 | 第18-19页 |
·再生稻实现灾年减灾措施 | 第19页 |
·再生季稻米品质的优化 | 第19-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试验设计 | 第21页 |
·考察项目 | 第21-22页 |
·再生季再生芽和再生力调查 | 第21-22页 |
·头季和再生季测产与考种 | 第22页 |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 第22页 |
·头季和再生季稻米品质测定 | 第22页 |
·数据分析 | 第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45页 |
·2013年气象数据 | 第22-23页 |
·粳稻和籼稻品种再生特性比较 | 第23-30页 |
·粳稻和籼稻品种头季和再生季生育期比较 | 第23-24页 |
·粳稻和籼稻品种再生芽数和再生力变化动态比较 | 第24-25页 |
·影响再生力的头季营养状况 | 第25-30页 |
·粳稻和籼稻品种头季和再生季产量比较 | 第30-42页 |
·粳稻和籼稻品种头季、再生季和合计周年产量比较 | 第30-31页 |
·粳稻和籼稻品种再生季产量对肥料的响应 | 第31页 |
·粳稻和籼稻品种头季、再生季产量分别与干物质量、收获指数之间的相关性 | 第31-33页 |
·粳稻和籼稻品种头季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第33页 |
·粳稻和籼稻品种再生季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第33-36页 |
·不同节位再生穗对再生季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6-39页 |
·粳稻和籼稻品种头季和再生季光能利用率(RUE)比较 | 第39-41页 |
·粳稻和籼稻品种头季和再生季抽穗期比叶重比较 | 第41页 |
·粳稻和籼稻品种头季和再生季抽穗期SPAD值比较 | 第41-42页 |
·粳稻和籼稻品种稻米品质比较 | 第42-45页 |
4 讨论 | 第45-48页 |
·粳稻和籼稻品种再生的生长发育特性 | 第45-47页 |
·粳稻和籼稻品种再生的生育期 | 第45页 |
·粳稻和籼稻品种再生季产量及对再生季肥料的响应 | 第45-46页 |
·头季营养状况对再生力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节位对粳稻和籼稻品种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粳稻和籼稻品种再生节位不同的机理研究 | 第47页 |
·粳稻低再生节位在再生稻生产中的应用 | 第47-48页 |
·再生季稻米品质的优化 | 第48页 |
5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