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泛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目录第9-13页
图录第13-15页
表录第15-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3页
   ·选题背景第17-18页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第17页
     ·长江三角洲泛化的必然性第17页
     ·经典空间结构模式应用的不足第17-18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20页
     ·研究目的第18页
     ·理论意义第18-19页
     ·实践意义第19-20页
   ·研究对象第20-26页
     ·长江三角洲范围的扩展第20-21页
     ·泛长江三角洲提出的背景分析第21-25页
     ·泛长江三角洲概念的提出第25-26页
     ·泛长江三角洲范围的界定第26页
   ·研究目标、内容和关键问题第26-29页
     ·研究目标第26页
     ·研究内容第26-28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8-29页
   ·研究方法第29-30页
   ·研究思路和框架第30-33页
     ·研究思路第30页
     ·论文框架第30-33页
第二章 研究进展和理论基础第33-71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33-58页
     ·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第33-43页
     ·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第43-52页
     ·可达性研究第52-58页
   ·理论基础第58-71页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第58-64页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64-71页
第三章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差异及空间结构演变第71-102页
   ·泛长江三角洲省域经济发展现状第71-77页
     ·经济综合概况第71-72页
     ·投资发展概况第72-73页
     ·消费发展概况第73-75页
     ·出口发展概况第75-77页
   ·泛长江三角洲市域经济发展的数理特性与空间结构第77-94页
     ·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差异的数理特性第77-87页
     ·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结构第87-94页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市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第94-101页
     ·指标体系构建第95-96页
     ·主成分分析第96-99页
     ·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第99-101页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四章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可达性空间结构及演变第102-132页
   ·可达性研究方法第102-106页
     ·数据来源与研究对象第102-103页
     ·研究方法第103-106页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时间可达性空间结构及演变第106-116页
     ·全域时间可达性第107-110页
     ·局域时间可达性第110-113页
     ·邻域时间可达性第113-116页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费用可达性空间结构及演变第116-123页
     ·最短路程的费用可达性第116-119页
     ·最小费用可达性第119-123页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吸引机会空间结构及演变第123-126页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综合可达性空间结构及演变第126-130页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第五章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场空间结构演变与作用因素第132-165页
   ·空间扩散第132-136页
     ·空间扩散的特性第132-134页
     ·空间扩散的效应第134页
     ·空间扩散的表现类型第134-135页
     ·空间扩散在城市体系中的应用第135-136页
   ·构建场对数扩散效应模型第136-138页
     ·建模思想起源第136-137页
     ·构建场对数扩散效应模型第137页
     ·实现算法第137-138页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场空间结构演变第138-150页
     ·泛长三角区域空间形态及其演变第139-141页
     ·泛长三角城市影响区大小演变第141-145页
     ·泛长三角城市场扩散值演变第145-150页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场空间结构演变作用因素第150-160页
     ·泛长三角城市经济综合实力作用因素第150-159页
     ·泛长三角城市经济扩散通道作用因素第159-160页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场空间结构演变意义第160-163页
     ·对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第161-162页
     ·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第162-163页
   ·本章小结第163-165页
第六章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场空间结构演化类型第165-187页
   ·泛长江三角洲复合式核心——边缘结构形成第165-170页
     ·城市行政中心孕育发展阶段第166页
     ·城市行政中心极化发展阶段第166-167页
     ·城市经济点轴扩散发展阶段第167页
     ·城市网络化过渡发展阶段第167-168页
     ·泛长江三角洲复合式核心——边缘结构形成阶段第168-170页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类型第170-184页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本质第171页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经典模式第171-173页
     ·区域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第173-177页
     ·区域空间结构要素组合第177页
     ·构建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类型的意义第177-178页
     ·泛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演化类型构建第178-184页
   ·本章小结第184-187页
第七章 泛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整合及发展对策第187-223页
   ·泛长江三角洲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第187-189页
     ·核心城市发展有待加强第187页
     ·行政区划体制下的矛盾日益尖锐第187-188页
     ·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协调第188-189页
     ·经济结构与地区布局不够合理第189页
     ·区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明显第189页
   ·泛长江三角洲发展战略与目标第189-190页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第189-190页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目标第190页
   ·泛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整合第190-210页
     ·新时期泛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整合的认识要点第191-194页
     ·构建城市层级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实力(点)第194-199页
     ·规划交通运输网络,优化产业发展轴线(线)第199-204页
     ·合理调整区域分工,构筑三层级城市群(面)第204-210页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对策第210-215页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第210-213页
     ·泛长江三角洲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第213-214页
     ·内核区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第214-215页
   ·安徽省承接长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第215-220页
     ·承接长江三角洲产业转移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需求第216页
     ·安徽省承接长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条件第216-217页
     ·安徽省承接长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必要措施第217-220页
   ·本章小结第220-223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223-228页
   ·主要结论第223-226页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差异及空间结构第223页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可达性空间结构第223-224页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场空间结构第224-225页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场演化类型第225页
     ·泛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整合和发展对策第225-226页
   ·可能创新点第226-227页
   ·不足和展望第227-228页
附录 城市间时间距离表第228-240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40-25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256-257页
后记第257-259页

论文共2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化背景下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河流水质影响研究
下一篇:四种环境激素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及生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