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及改革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导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领域与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研究领域 | 第12页 |
·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相关研究与实践回顾梳理 | 第13-14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2 我国土地制度的历史考察 | 第17-25页 |
·夏、商、周时期 | 第17-18页 |
·夏、商、周时期井田制的建立 | 第17页 |
·夏、商、周时期井田制的特征 | 第17-18页 |
·夏、商、周时期井田制的瓦解 | 第18页 |
·秦、汉时期 | 第18-20页 |
·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和名田制的建立 | 第18-19页 |
·秦、汉时期土地二元所有结构下的土地制度特征 | 第19页 |
·秦、汉时期名田制的瓦解 | 第19-20页 |
·隋、唐时期 | 第20-21页 |
·隋、唐时期均田制的建立 | 第20页 |
·隋、唐时期均田制的特征 | 第20页 |
·隋、唐时期均田制的瓦解 | 第20-21页 |
·宋、元、明、清时期 | 第21-22页 |
·宋、元、明、清租佃制的发展 | 第21页 |
·宋、元、明、清租佃制的特征 | 第21-22页 |
·宋、元、明、清租佃制的延续 | 第22页 |
·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历史考察的总结 | 第22-25页 |
3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 | 第25-35页 |
·我国土地所有权现行的二元制度 | 第25-26页 |
·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演变 | 第26-30页 |
·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村土地所有制 | 第26-27页 |
·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农村土地所有制 | 第27-28页 |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土地所有制 | 第28-29页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29-30页 |
·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评价 | 第30-35页 |
·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 | 第30-31页 |
·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缺乏保障 | 第31-32页 |
·农村土地收益权受到侵犯 | 第32-33页 |
·农村土地处分权受到限制 | 第33-35页 |
4 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的不同取向 | 第35-42页 |
·农村土地所有权私有化 | 第35-37页 |
·农村土地所有权私有化的依据 | 第35-36页 |
·农村土地所有权私有化的困境 | 第36-37页 |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自我完善 | 第37-38页 |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自我完善的依据 | 第37-38页 |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自我完善的困境 | 第38页 |
·农村土地所有权国有化 | 第38-40页 |
·农村土地所有权国有化的依据 | 第38-39页 |
·农村土地所有权国有化的困境 | 第39-40页 |
·对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方向的总结 | 第40-42页 |
5 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42-48页 |
·重新构建土地所有权结构 | 第42-45页 |
·土地用途设定权 | 第43-44页 |
·土地使用权 | 第44页 |
·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权 | 第44-45页 |
·土地回收权 | 第45页 |
·加快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 | 第45-48页 |
·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 | 第45-46页 |
·坚持立法为公、执政为民、司法公正 | 第46-47页 |
·保障人民监督权的合法行使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