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泡气浮对水处理的作用机理和实验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气浮净水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气浮法分类 | 第10-12页 |
·CFD技术的应用 | 第12-13页 |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3-17页 |
第二章 气浮净水技术原理及微泡发生器 | 第17-41页 |
·絮粒结合微泡后上浮速度 | 第17-20页 |
·微泡的形成及其特性 | 第20-23页 |
·微泡表面张力及其作用力方向 | 第20-21页 |
·微泡表面能 | 第21-22页 |
·微泡构造和电荷 | 第22-23页 |
·疏水性絮粒和亲水性絮粒 | 第23-26页 |
·接触角大小区分疏水性和亲水性 | 第24-25页 |
·电荷产生方式和水分子厚度区分疏水性和亲水性 | 第25-26页 |
·ζ电位与絮粒的形成方式 | 第26-29页 |
·胶体颗粒的脱稳 | 第26-28页 |
·絮粒的特性和在水中的形成方式 | 第28-29页 |
·微泡与絮粒粘附 | 第29-33页 |
·微泡粘附接触角理论 | 第29-30页 |
·微泡与絮粒粘附方式 | 第30-32页 |
·微泡与絮粒共聚作用 | 第32-33页 |
·气浮净水中微泡大小及其微泡分布测量方法 | 第33-34页 |
·微泡发生器的基本结构 | 第34-39页 |
·微孔自吸式微泡发生器 | 第34-36页 |
·混流式微泡发生器基本结构 | 第36-38页 |
·结构对于性能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指标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微泡发生器多相流模型 | 第41-51页 |
·CFD基本模型与其工作步骤 | 第41-45页 |
·控制方程 | 第41-42页 |
·湍流模型 | 第42-45页 |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 第45页 |
·多相流体力学 | 第45-49页 |
·流体的形状与形状的判别 | 第46-47页 |
·多相流数理模型以及数值分析方法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微泡发生器性能分析数值模拟方法 | 第51-75页 |
·CFD软件概述 | 第51-52页 |
·微泡发生器内部流场三维数值分析 | 第52-59页 |
·三维模型的建立以及网格的划分 | 第52-53页 |
·数值模拟计算参数设置 | 第53-54页 |
·三维模型简化为二维模型可行性研究 | 第54-59页 |
·微泡发生器二维仿真模拟 | 第59-61页 |
·建立二维分析网格 | 第59页 |
·计算条件设置 | 第59页 |
·二维解算分析结果 | 第59-61页 |
·自吸式微泡发生器结构参数对于性能的影响 | 第61-67页 |
·喷嘴角度对于微泡发生器性能的影响 | 第61-65页 |
·喉管性能分析与评价 | 第65-67页 |
·混流式微泡发生器结构参数对于性能的影响 | 第67-73页 |
·计算条件设置 | 第68页 |
·喉管半径对于微泡发生器的影响 | 第68-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轻质悬游颗粒去除效率实验研究 | 第75-89页 |
·微泡发生器清水实验及数值统计方法 | 第75-77页 |
·实验原理及设备 | 第75-76页 |
·实验过程与结果 | 第76-77页 |
·饮用水中去除隐孢子虫卵囊 | 第77-82页 |
·气浮法去除隐孢子虫卵囊 | 第78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78-7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9-82页 |
·微泡气浮法处理含藻类污水 | 第82-88页 |
·实验型微泡气浮系统 | 第82页 |
·试验水样的配制 | 第82-83页 |
·微泡气浮实验的操作步骤 | 第83-84页 |
·试样中藻类含量测定 | 第84页 |
·试验结果与发生器性能分析 | 第84-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3页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89-91页 |
·论文不足与展望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