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国家地位的变迁 | 第11-12页 |
·经济法学界对国家主体地位的思考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14-15页 |
第2章 国家主体地位的变迁以及国家作为经济法主体问题的提出 | 第15-20页 |
·国家主体地位的历史变迁 | 第15-17页 |
·国家主体地位的多元化发展 | 第17页 |
·经济法视角下国家主体地位问题的提出 | 第17-20页 |
第3章 国家劳动能力权人的经济法主体分析 | 第20-31页 |
·劳动能力权的提出 | 第20-22页 |
·劳动能力权的提出及宪法依据 | 第20-21页 |
·劳动能力权的内涵 | 第21-22页 |
·国家劳动能力权人主体地位的提出 | 第22-27页 |
·目前我国国家主体地位的缺陷 | 第22-24页 |
·国家劳动能力权的确定 | 第24-27页 |
·劳动能力权视角下国家角色定位 | 第27-31页 |
·国家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管理者 | 第27-29页 |
·国家是国际竞争主体 | 第29页 |
·小结:国家是经济法主体中的代表权人 | 第29-31页 |
第4章 国家劳动能力权人的经济法主体制度构建 | 第31-40页 |
·中美国家经济管理制度之概览 | 第31-34页 |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 | 第31-33页 |
·我国现阶段国家主体制度概况 | 第33-34页 |
·小结:两种进路 | 第34页 |
·制度构建之源 | 第34-37页 |
·国家经济职能的嵌入与合作契约的产生 | 第34-35页 |
·国家之法定代表权人的确定 | 第35-37页 |
·国家劳动能力权人的制度构建 | 第37-40页 |
·宪法层面的顶层制度构建 | 第37-38页 |
·经济法总则层面上的制度构建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