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前言 | 第8-10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 ·植物纤维原料的结构 | 第10页 |
| ·纤维素酶 | 第10-12页 |
| ·纤维素酶研究历史 | 第10页 |
| ·纤维素酶酶系概况 | 第10页 |
| ·产酶菌种 | 第10-11页 |
| ·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 | 第11页 |
| ·纤维素酶结构 | 第11-12页 |
| ·纤维素酶的诱导合成 | 第12-14页 |
| ·底物浓度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 第12页 |
| ·添料速度对纤维素酶合成的影响 | 第12页 |
| ·溶解氧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 第12-13页 |
| ·发酵液中的溶解氧控制 | 第13-14页 |
| ·里氏木霉生产纤维素酶动力学 | 第14-16页 |
| ·里氏木霉纤维素酶生产的特征 | 第14-15页 |
| ·里氏木霉菌丝生长模型式 | 第15页 |
| ·纤维素酶产物的形成 | 第15-16页 |
| ·纤维素底物的利用 | 第16页 |
| ·纤维素酶的诱导物 | 第16-17页 |
| ·从纤维素到诱导物 | 第17-19页 |
| ·纤维素酶制备技术 | 第19页 |
| ·纤维类碳源诱导 T.reesei 产纤维素酶过程 | 第19-20页 |
| 3 摇瓶分批添料半连续法制备纤维素酶 | 第20-4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 ·原料 | 第20页 |
| ·菌种 | 第20页 |
| ·试剂 | 第20-22页 |
| ·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42页 |
| ·优化分批添料起始碳源纤维素浓度 | 第26-28页 |
| ·优化分批添料补加碳源纤维素浓度 | 第28-32页 |
| ·优化补加氮源中硫酸铵和尿素中氮元素的比例 | 第32-35页 |
| ·分批添料补加纤维素和氮源的比例 | 第35-39页 |
| ·优化起始氮源中硫酸铵和尿素的氮元素比例 | 第39-42页 |
| ·自产酶和商品纤维素酶酶解性能比较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4 补料和通风量对发酵罐产纤维素酶的促进 | 第45-6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 ·原料 | 第46页 |
| ·菌种 | 第46页 |
| ·培养基 | 第46页 |
| ·3L 生物发酵罐产纤维素酶流程 | 第46页 |
| ·3L 发酵罐装置 | 第46-47页 |
| ·DOT 的测定及校正 | 第47-48页 |
| ·滤纸酶活力测定 | 第48页 |
| ·β-葡萄糖苷酶活的测定 | 第48-49页 |
|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49页 |
| ·菌丝体浓度测定 | 第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63页 |
| ·生物发酵罐一般条件下的产酶(间歇) | 第49-51页 |
| ·通风量对生物发酵罐产酶的影响 | 第51-57页 |
| ·生物发酵罐分批补料产酶 | 第57-58页 |
| ·分段分批补料和改变通风量在发酵罐对产酶的影响 | 第58-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5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