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19页 |
一、临床病例标准 | 第9-14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9页 |
(二)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三)心力衰竭评分及病情分级标准 | 第10-13页 |
(四)纳入标准 | 第13-14页 |
(五)排除标准 | 第14页 |
(六)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 第14页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7页 |
(一)分组方法 | 第14页 |
(二)治疗方法 | 第14-15页 |
(三)观察指标 | 第15-16页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第16-17页 |
三、统计学分析 | 第17页 |
四、一般资料 | 第17-19页 |
(一)性别、年龄 | 第17页 |
(二)常见合并病分布情况 | 第17-18页 |
(三)病程 | 第18页 |
(四)心功能分级 | 第18-19页 |
研究结果 | 第19-24页 |
一、治疗临床疗效比较 | 第19-23页 |
(一)心衰 Lee 氏积分疗效比较 | 第19页 |
(二)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19页 |
(三)心功能疗效比较 | 第19页 |
(四)心衰症状积分比较 | 第19-20页 |
(五)血清 NT-proBNP 值比较 | 第20页 |
(六)6 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 | 第20页 |
(七)心脏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 | 第20页 |
(八)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比较 | 第20-21页 |
(九)中医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 第21页 |
(十)中医次要症状疗效比较 | 第21-22页 |
(十一)舌苔脉象疗效比较 | 第22页 |
(十二)地高辛用量比较 | 第22页 |
(十三)地高辛停减率比较 | 第22-23页 |
二、安全性检测与不良反应 | 第23-24页 |
(一)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变化比较 | 第23页 |
(二)尿常规及大便常规变化比较 | 第23-24页 |
讨论 | 第24-36页 |
一、中医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 第24-30页 |
(一)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探讨 | 第24-26页 |
(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探讨 | 第26-30页 |
二、现代药理研究 | 第30-32页 |
(一)人参 | 第30页 |
(二)附子 | 第30页 |
(三)赤芍 | 第30-31页 |
(四)当归 | 第31页 |
(五)茯苓 | 第31页 |
(六)泽泻 | 第31页 |
(七)厚朴 | 第31页 |
(八)白术 | 第31页 |
(九)龙眼肉 | 第31-32页 |
(十)川芎 | 第32页 |
三、NT-PROBNP 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一)血清 NT-proBNP 作为诊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指标的原因 | 第32页 |
(二)血清 NT-proBNP 的影响因素 | 第32页 |
(三)血清 NT-proBNP 的临床应用 | 第32-33页 |
四、疗效分析 | 第33-36页 |
(一)中医证候及症状体征疗效分析 | 第33-34页 |
(二)心功能效分析 | 第34页 |
(三)NT-ProBNP 疗效分析 | 第34-35页 |
(四)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积分疗效分析 | 第35页 |
(五)地高辛停减率疗效分析 | 第35页 |
(六)安全性性评价 | 第35页 |
(七)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综述 | 第39-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发表论文 | 第59-63页 |
详细摘要 | 第63-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