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 第11-19页 |
第一节 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的理论分析 | 第11-14页 |
一、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的价值与功能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制度 | 第15-19页 |
一、两者立法目的之差异 | 第15-16页 |
二、两者构成要件之差异 | 第16-17页 |
三、两者竞合关系的思考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主要国家和地区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比较分析 | 第19-31页 |
第一节 反垄断诉讼的损害赔偿数额制度的基本类型 | 第19-23页 |
一、三倍损害赔偿类型 | 第19-21页 |
二、三倍以下酌定赔偿类型 | 第21页 |
三、单倍损害赔偿制度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反垄断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 | 第23-25页 |
一、肯定消费者为反垄断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 | 第23-24页 |
二、否定消费者为反垄断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可诉垄断行为 | 第25-28页 |
一、极为宽泛型垄断行为范围 | 第26-27页 |
二、相对宽泛型垄断行为范围 | 第27-28页 |
第四节 反垄断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 第28-31页 |
一、无过错责任模式 | 第28-29页 |
二、过错非要件模式 | 第29页 |
三、过错责任原则模式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我国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 第31-41页 |
第一节 我国反垄断赔偿制度的现状 | 第31-35页 |
一、我国反垄断赔偿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31-32页 |
二、我国反垄断赔偿制度的不足之处 | 第32-35页 |
第二节 我国反垄断赔偿制度的完善 | 第35-41页 |
一、实行双倍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 第35-37页 |
二、肯定消费者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 第37-38页 |
三、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 | 第38-39页 |
四、建立反垄断公权程序对私人损害赔偿诉讼的协助制度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