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论文--缩聚类树脂及塑料论文--聚酯树脂及塑料论文

低苯含量UPR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综述第12-27页
   ·不饱和聚酯树脂概述第12-15页
     ·不饱和聚酯树脂结构与性质第12-14页
       ·不饱和聚酯结构单元与性能的关系第12-13页
       ·交联剂第13页
       ·不饱和聚酯树脂引发体系第13-14页
     ·不饱和树脂的发展历史第14-15页
   ·关于耐候性UPR的研究第15-19页
     ·影响UPR耐候性能的因素第15-16页
       ·潮湿的环境的影响第15页
       ·温度的影响第15页
       ·氧化降解第15-16页
       ·紫外线的影响第16页
     ·耐候性UPR的研究概况第16-19页
       ·对苯二甲酸型第16-17页
       ·双环戊二烯(DCPD)型第17页
       ·乙烯基型第17页
       ·硅改性型第17-18页
       ·氟改性型第18-19页
       ·1,4环己二甲酸(CHDA)型第19页
       ·交联剂改性型第19页
   ·关于环保型UPR的研究第19-21页
     ·常用交联剂的毒性介绍第20页
     ·降低苯乙烯含量的途径第20-21页
     ·LSE型UPR的进展第21页
   ·关于触变性的研究进展第21-23页
     ·无机触变剂第22-23页
     ·有机触变剂第23页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3-27页
第二章 基本原理第27-38页
   ·不饱和聚酯树脂老化机理第27-31页
     ·光化学反应第27-29页
     ·UPR的光化学反应机理第29-31页
   ·交流阻抗技术的基本原理第31-33页
     ·阻抗的概念第31-32页
     ·交流阻抗的复数表示第32页
     ·交流阻抗谱图的数据处理第32-33页
   ·触变性原理及其研究方法第33-38页
     ·UP树脂的触变性第33-38页
       ·触变性流体的特性第33页
       ·流体的触变性的评价方法第33-36页
         ·滞后环法第34-35页
         ·触变指数法第35页
         ·时间触变系数B和触变拆散系数M第35-36页
         ·Googeve法第36页
       ·触变机理的研究第36-38页
第三章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合成及表征第38-45页
   ·前言第38页
   ·实验部分第38-40页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38-39页
       ·实验药品第38-39页
       ·主要实验仪器第39页
     ·UPR的合成第39页
     ·不饱和聚酯(UP)性能的测定第39页
       ·UP的酸值测定参照GB 2895-82第39页
       ·UP的FTIR分析第39页
     ·UPR浇铸体性能的测定第39-40页
       ·UPR浇铸体的制备第39-40页
       ·UPR拉伸试验测试第40页
       ·UPR浇铸体冲击强度的测量第40页
       ·UPR浇铸体布氏硬度的测定第40页
   ·结果与讨论第40-44页
     ·CHDA型与间苯型UP合成第40-41页
     ·CHDA型与间苯型UP的表征第41-44页
       ·CHDA型与间苯型UP的FTIR谱图分析第41-43页
       ·CS与PTAS力学性能比较第43-44页
   ·结论第44-45页
第四章 不饱和聚酯树脂耐候性能的研究第45-58页
   ·前言第45页
   ·实验部分第45-46页
     ·实验原料第45-46页
     ·实验仪器第46页
     ·UPR耐候性能测试第46页
       ·UPR浇铸体的制备第46页
       ·QUV加速老化试验第46页
       ·UPR拉伸试验测试第46页
       ·UPR耐冲击试验测试第46页
       ·UPR的FTIR分析第46页
   ·结果与讨论第46-56页
     ·PTAS与CS试样耐候性能比较第46-52页
       ·PTAS与CS试样QUV老化后表面形貌分析比较第46-48页
       ·PTAS与CS试样QUV老化前后FTIR谱图分析第48-51页
       ·PTAS与CS试样QUV老化后力学性能结果分析第51-52页
     ·不同交联剂对D720型UP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第52-53页
     ·CS与CMS试样耐候性能比较第53-55页
       ·CS与CMS试样QUV老化后光学显微镜表面形貌分析比较第53-54页
       ·CS与CMS试样QuV老化前后力学性能结果分析第54-55页
     ·UPR试样QUV老化后泛黄程度比较分析第55-56页
   ·结论第56-58页
第五章 交流阻抗测试不饱和聚酯树脂涂层耐候性能第58-66页
   ·前言第58页
   ·实验部分第58-60页
     ·实验试剂第58页
     ·实验仪器第58-59页
     ·实验方法第59-60页
       ·工作电极的制备第59页
       ·交流阻抗测试第59-60页
   ·结果与讨论第60-64页
     ·不同树脂OUV加速老化前后EIS谱图比较第60-64页
       ·PTAS树脂QUV人工加速老化前后EIS谱图比较第60-61页
       ·CS树脂QUV加速老化前后EIS谱图比较第61-63页
       ·CMS树脂QUV加速老化前后EIS谱图比较第63-64页
   ·结论第64-66页
第六章 不饱和聚酯树脂触变性能研究第66-76页
   ·前言第66页
   ·实验部分第66-67页
     ·实验原料第66-67页
     ·实验仪器第67页
     ·UP胶衣树脂流变性的测定第67页
   ·结果与讨论第67-74页
     ·触变剂种类及用量对UP胶衣树脂触变性的影响第67-70页
     ·关于触变性能影响因素的正交化试验第70-74页
       ·触变性能影响因素的正交化试验设计第70-71页
       ·正交实验结果第71-74页
   ·结论第74-76页
第七章 不饱和聚酯树脂粘度的预测第76-83页
   ·前言第76页
   ·实验第76页
     ·实验试剂第76页
     ·实验仪器第76页
   ·结果与讨论第76-82页
     ·温度和苯乙烯浓度对UPR剪切应力—剪切速率曲线的影响第76-79页
       ·温度与UPR剪切应力一剪切速率的关系第76-78页
       ·苯乙烯浓度与UPR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曲线的关系第78-79页
     ·预测粘度的经验方法第79-82页
   ·结论第82-83页
第八章 结论第83-84页
致谢第84-85页
附图第85-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温合成煤矸石水泥工艺参数及形成机理研究
下一篇:钢渣微晶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