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绪论 华察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一、 华察研究回顾 | 第13-15页 |
二、 华察研究现状的不足 | 第15-16页 |
三、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华察生平考述 | 第18-31页 |
第一节 丈夫志四方一为苍生起 | 第18-24页 |
第一阶段(1497—1529):读书问学,交游广泛 | 第18-20页 |
第二阶段(1529—1538):经济治国,崭露头角 | 第20-21页 |
第三阶段(1538—1543):出使朝鲜,扬名海外 | 第21-23页 |
第四阶段(1543—1545):执掌南院,广收名士 | 第23-24页 |
第二节 闾阎多疾苦独抱忧民心 | 第24-31页 |
第一阶段(1545—1553):侍奉亲老,岩居流芳 | 第24-25页 |
第二阶段(1553—1568):救济乡民,重建吟社 | 第25-29页 |
第三阶段(1568—1574):追怀先贤,纂修宗谱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华察主要文学交往及其影响 | 第31-76页 |
第一节 华氏家族文人 | 第31-48页 |
一、 华叔阳(附华仲亨、华师周、华师召) | 第31-33页 |
二、 华麟祥、华云父子 | 第33-40页 |
三、 华夏(附华钥、华泮) | 第40-43页 |
四、 无锡华氏家族文化特点 | 第43-48页 |
第二节 锡山四友:华察与施渐、姚咨、王懋明 | 第48-55页 |
一、 施渐 | 第48-50页 |
二、 姚咨 | 第50-52页 |
三、 王懋明 | 第52-55页 |
第三节 华察与碧山吟社 | 第55-71页 |
一、 明代碧山吟社概述 | 第55-63页 |
二、 禅与碧山吟社 | 第63-68页 |
三、 华察与顾可久、王问 | 第68-71页 |
第四节 华察与“唐宋派”、“后七子” | 第71-76页 |
一、 华察与“唐宋派” | 第71页 |
二、 华察与“后七子” | 第71-73页 |
三、 华察“学欧” | 第73-76页 |
第三章 缅怀至人理万物皆自然——华察诗歌思想内容 | 第76-90页 |
第一节 求真任性的自适 | 第76-81页 |
一、 自适是为求真 | 第76-78页 |
二、 自适是为独立 | 第78-79页 |
三、 自适是为自然 | 第79-81页 |
第二节 以空为有的自在 | 第81-86页 |
一、 静中独观的苦修 | 第81-84页 |
二、 空山佛寺的闲游 | 第84-85页 |
三、 捐资济民的践行 | 第85-86页 |
第三节 以退为进的自得 | 第86-90页 |
一、 身“退”心“不退” | 第86-87页 |
二、 “忧民”意识 | 第87-90页 |
第四章 意象欣自得艺圃任无藩——华察诗歌艺术特色 | 第90-105页 |
第一节 意象的典型性与象征性 | 第90-94页 |
一、 典型性:以“服食”、“鸣琴”等为例 | 第90-91页 |
二、 象征性:以“白云”、“水竹”等为例 | 第91-94页 |
第二节 华察清逸诗风成因 | 第94-99页 |
一、 自我意识与情景关系 | 第94-97页 |
二、 冲淡清逸与心学关联 | 第97-99页 |
第三节 华察与明代“逸”风 | 第99-105页 |
一、 逸之“双重真实” | 第100-101页 |
二、 倪瓒“淡逸”影响 | 第101-102页 |
三、 明代逸风演变 | 第102-105页 |
第五章 宁辞塞上风烟苦,须信天涯礼乐同——华察出使朝鲜及其“诗赋外交” | 第105-124页 |
第一节 华察诗仙形象与朝鲜尚仙文化 | 第105-112页 |
一、 华察出使朝鲜及其诗仙形象 | 第105-108页 |
二、 朝鲜尚仙文化 | 第108-112页 |
第二节 华察“诗赋外交” | 第112-124页 |
一、 邦交私谊:“东君好客情无极,应比溪流百丈深” | 第112-116页 |
二、 观风问俗:“殊方习俗劳相问,夹道居人属具瞻” | 第116-119页 |
三、 访古探奇:“到处江山俱入品,故园风物几关心” | 第119-124页 |
结语 | 第124-125页 |
附录一:华察年谱 | 第125-169页 |
附录二:《岩居稿》 | 第169-198页 |
致谢 | 第198-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