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对文献综述的评述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本文框架 | 第18页 |
·创新点及研究难点 | 第18-20页 |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研究难点 | 第19-20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社会流动 | 第20页 |
·村域劳动力与村域劳动力外流 | 第20-22页 |
·村域与村域经济 | 第22-23页 |
·理论回顾 | 第23-26页 |
·劳动力流动的自身根源—贫困的经济学问题 | 第23-24页 |
·劳动力流动的社会责任—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24页 |
·村域经济发展的目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6页 |
3 劳动力流动方向及合理流动的机制分析 | 第26-37页 |
·劳动力外流的四个主要方向 | 第26-31页 |
·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沿着产业结构变化的流动 | 第26-29页 |
·村域向城市流动:沿着异质区域的流动 | 第29-30页 |
·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沿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流动 | 第30页 |
·农业部门向同质性农业部门流动:沿着人文环境的流动 | 第30-31页 |
·劳动流动方向与身份地位的变化 | 第31-32页 |
·个体工商户 | 第31-32页 |
·农民企业家 | 第32页 |
·其他劳动身份 | 第32页 |
·劳动力流动方向与收入的变化 | 第32-33页 |
·对农户家庭影响 | 第32-33页 |
·对村域影响 | 第33页 |
·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机制分析 | 第33-37页 |
·组织机制 | 第34页 |
·市场机制 | 第34-35页 |
·公共管理机制 | 第35-37页 |
4 劳动力外流对村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分析 | 第37-48页 |
·劳动力外流对村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37-44页 |
·人力资本流失 | 第37-38页 |
·村域粮食生产减弱 | 第38-40页 |
·农业基础设施荒废 | 第40-41页 |
·新村域建设动力不足 | 第41-43页 |
·乡村可持续发展缺失 | 第43-44页 |
·劳动力外流对村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44-47页 |
·新时期农民乡土观念的改变 | 第44页 |
·返乡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意愿低 | 第44-45页 |
·村域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不完善 | 第45-47页 |
·劳动力外流对村域发展的影响总结 | 第47-48页 |
5 劳动力外流对村域经济影响的案例分析 | 第48-59页 |
·样本选择依据 | 第48-49页 |
·选择市的科学依据 | 第48页 |
·选择村的科学依据 | 第48-49页 |
·村域发展的模型选择 | 第49-57页 |
·样本村的选择及概况 | 第49-50页 |
·样本村域概况 | 第50-54页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54-55页 |
·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村域发展的总结 | 第57-59页 |
·劳动力流动发生的条件有一定的差异 | 第57页 |
·劳动力向外流动通常是内部流动无效后的次选模式 | 第57页 |
·村庄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 | 第57-59页 |
6 结论及建议 | 第59-64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对策 | 第60-63页 |
·重视“三农”贡献 | 第60页 |
·培养新型农民 | 第60-61页 |
·引进高素质人才 | 第61页 |
·培养精英型村干部 | 第61-62页 |
·重点开发村庄优势资源 | 第62页 |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 第62页 |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第62-63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