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相关研究成果 | 第10-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1章 洪坑村的概况 | 第16-20页 |
·居民迁徙来源 | 第17-18页 |
·洪坑土楼 | 第18-20页 |
第2章 洪坑土楼的建造历史与形成原因 | 第20-31页 |
·洪坑土楼的初级阶段 | 第20-22页 |
·初级阶段土楼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20-21页 |
·初级阶段土楼的特点 | 第21-22页 |
·洪坑土楼的成熟阶段 | 第22-25页 |
·成熟阶段土楼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22-23页 |
·成熟阶段土楼的特点 | 第23-25页 |
·洪坑土楼的鼎盛阶段(清乾隆以后至近代,18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 | 第25-27页 |
·鼎盛阶段土楼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25-26页 |
·鼎盛阶段的洪坑土楼 | 第26-27页 |
·洪坑土楼的形成原因 | 第27-31页 |
·防御需要 | 第27-28页 |
·居住传统 | 第28-29页 |
·经济条件 | 第29-31页 |
第3章 洪坑土楼的建筑技艺 | 第31-38页 |
·建筑筹备 | 第31-33页 |
·建筑材料 | 第31-32页 |
·选址 | 第32页 |
·设计 | 第32-33页 |
·建筑工序 | 第33-35页 |
·建筑类型 | 第35-38页 |
·方形土楼 | 第35-36页 |
·圆形土楼 | 第36页 |
·府第式土楼 | 第36-38页 |
第4章 洪坑土楼功能与文化 | 第38-44页 |
·洪坑土楼的功能 | 第38-41页 |
·适宜居住 | 第38-39页 |
·安全防卫 | 第39-40页 |
·教化育人 | 第40页 |
·节能环保 | 第40-41页 |
·土楼的文化内涵 | 第41-44页 |
·一脉相承的耕读精神 | 第41-42页 |
·聚族而居的居住文化 | 第42-43页 |
·推陈出新的建筑艺术 | 第43-44页 |
第5章 土楼的现状 | 第44-49页 |
·洪坑土楼的发展环境 | 第44-45页 |
·洪坑土楼面临的问题 | 第45-46页 |
·生活方式变迁带来的压力 | 第45-46页 |
·旅游业的压力 | 第46页 |
·土楼的保护 | 第46-49页 |
·实物的保护 | 第47页 |
·文化的保护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