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第8-9页 |
二、重点、难点及创新 | 第9页 |
三、相关学术史回顾及动态述评 | 第9-14页 |
(一) 历史军事地理的研究现状概况 | 第9-12页 |
(二) 流域历史军事地理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三) 涉及嘉陵江流域历史军事地理的研究 | 第12-14页 |
(四) 目前嘉陵江流域历史军事地理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4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嘉陵江流域历史军事地理概述 | 第16-26页 |
一、嘉陵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战争的关系 | 第16-18页 |
(一) 嘉陵江流域在全国的地理位置及军事战略地位 | 第16页 |
(二) 嘉陵江流域内地形地貌及与战争的关系 | 第16-17页 |
(三) 嘉陵江流域内社会经济状况与战争的关系 | 第17页 |
(四) 嘉陵江流域内交通状况与战争的关系 | 第17-18页 |
二、历史时期嘉陵江流域军事地理概述 | 第18-26页 |
(一) 先秦至西汉时期 | 第18-19页 |
(二) 西汉末至三国时期 | 第19-20页 |
(三) 两晋南北朝时期 | 第20-21页 |
(四) 隋唐时期 | 第21页 |
(五) 五代两宋时期 | 第21-24页 |
(六) 元明时期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清代嘉陵江流域的战事及主要力量的行军路线 | 第26-48页 |
一、张献忠据蜀时嘉陵江流域各势力的作战路线、攻守态势复原研究 | 第26-31页 |
(一) 大西农民军进驻四川与残明势力的攻守态势 | 第26-28页 |
(二) 大西农民军与清军的攻防态势 | 第28-31页 |
二、吴三桂政权割据西南时期,清军与吴军的攻防态势 | 第31-33页 |
三、白莲教战争时嘉陵江流域战争双方行军路线复原研究 | 第33-45页 |
(一) 川楚白莲教东乡会师前,川东北白莲教农民军起事及其行军路线 | 第33-35页 |
(二) 川楚白莲教东乡会师至清廷实施坚壁清野议,白莲教农民军的行军路线 | 第35-37页 |
(三) 嘉庆三年(1798年)清廷实施坚壁清野议后农民军的行军路线.. | 第37-39页 |
(四) 嘉庆四年(1799年)白莲教农民军的行军路线 | 第39-42页 |
(五) 嘉庆五年(1800年)白莲教农民军西渡嘉陵江后,双方的进兵路线 | 第42-44页 |
(六) 嘉庆六年(1801年)之后,白莲教的活动范围 | 第44-45页 |
四、白莲教起事后,嘉陵江流域的战事概况 | 第45-46页 |
(一) 蓝大顺农民军起事后在嘉陵江流域的活动 | 第45页 |
(二) 嘉陵江流域的其他军事活动 | 第45-46页 |
五、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清代嘉陵江流域战事时空分布 | 第48-56页 |
一、关于战事次数统计的的基本问题 | 第48-51页 |
二、清代嘉陵江流域战事时间分布特征 | 第51-52页 |
三、清代嘉陵江流域战事空间分布特征 | 第52-54页 |
四、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清代嘉陵江流域的关隘寨堡 | 第56-64页 |
一、关于清代嘉陵江流域关隘寨堡的统计问题 | 第56-57页 |
二、清代嘉陵江流域关隘寨堡数量统计 | 第57-59页 |
三、清代嘉陵江流域关隘、寨的分布特征 | 第59-62页 |
四、清人对嘉陵江流域内关隘寨堡的利用 | 第62-63页 |
五、清代嘉陵江流域的重要军事重镇 | 第63页 |
六、小结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一、对清代嘉陵江流域战略地位的思考 | 第64页 |
二、对白莲教战争的一些军事地理思考 | 第64-65页 |
三、对战事时空分布的思考 | 第65-66页 |
表1:清代嘉陵江流域关隘概况一览表 | 第66-82页 |
表2:清代嘉陵江流域战事一览表 | 第82-96页 |
附图 | 第96-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110-112页 |
后记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