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矿采空区高位钻孔瓦斯抽采技术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国内外采空区瓦斯治理现状 | 第12-15页 |
| ·采空区瓦斯抽采技术国外现状 | 第12页 |
| ·采空区瓦斯抽采技术国内现状 | 第12-14页 |
| ·数值模拟分析 | 第14-15页 |
| ·采空区瓦斯抽放基本原理及意义 | 第15页 |
| ·采空区瓦斯抽放方法 | 第15-18页 |
| ·采空区瓦斯处理发展趋势 | 第18页 |
| ·我国煤矿瓦斯抽放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9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 第19-2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主要研究路线 | 第19-22页 |
| 2 实验区概况 | 第22-30页 |
| ·矿井概况 | 第22-25页 |
| ·煤层特征 | 第22-23页 |
| ·开拓与开采方式 | 第23页 |
| ·矿井通风方式 | 第23-24页 |
| ·瓦斯赋存 | 第24-25页 |
| ·矿井瓦斯状况 | 第25-26页 |
| ·地勘钻孔瓦斯状况 | 第25页 |
| ·生产掘进期间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 | 第25-26页 |
| ·实验区概况 | 第26-30页 |
| ·工作面概况 | 第26页 |
| ·工作面地质 | 第26-30页 |
| 3 采空区瓦斯分布规律 | 第30-34页 |
| ·采空区瓦斯来源及涌出分析 | 第30-31页 |
| ·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和运移规律 | 第31-33页 |
| ·采空区瓦斯的运移规律 | 第31页 |
| ·采空区瓦斯浓度在推进方向上的分布情况 | 第31-32页 |
| ·采空区瓦斯浓度沿倾向方向上的分布情况 | 第32页 |
| ·上隅角瓦斯积聚的原因分析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4 采空区上覆岩石“三带”划分 | 第34-58页 |
| ·采空区上覆岩石“三带”介绍 | 第34-36页 |
| ·采空区垂直方向上的“三带” | 第34-35页 |
| ·岩层移动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的分区 | 第35-36页 |
| ·采空区“三带”高度确定 | 第36-37页 |
| ·综采工作面采空区三带的数值模拟 | 第37-51页 |
| ·RFPA 软件简介 | 第37-38页 |
| ·RFPA 软件基本原理 | 第38-39页 |
| ·RFPA 分析过程流程图 | 第39-41页 |
| ·RFPA 软件的求解步骤 | 第41-51页 |
| ·新安矿矿现场考察研究 | 第51-55页 |
| ·新安矿矿现场考察高位钻孔布置、施工参数 | 第51页 |
| ·高位钻孔抽放瓦斯的实施方法 | 第51-52页 |
| ·高位钻孔抽放试验效果考察 | 第52-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 5. 高位抽放钻孔合理布孔参数的确定 | 第58-70页 |
| ·工作面高位钻孔布置层位研究 | 第58-59页 |
| ·高位钻孔合理的布孔参数 | 第59-63页 |
| ·钻孔有效高度计算 | 第59-60页 |
| ·钻场内合理钻孔数量 | 第60-61页 |
| ·钻孔的封孔深度 | 第61页 |
| ·钻孔有效利用率及有效长度 | 第61-62页 |
| ·钻场合理间距 | 第62-63页 |
| ·现场验证 | 第63-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 6 结论 | 第70-72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0页 |
| ·本文的创新及特色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作者简历 | 第76-77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