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11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7页 |
研究现状 | 第7-8页 |
研究区现状 | 第8-9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9-10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0页 |
主要认识与结论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1-20页 |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1-13页 |
·西部坳陷带 | 第11页 |
·中部隆起带 | 第11-13页 |
·东部坳陷带 | 第13页 |
·东海盆地的地层特征 | 第13-16页 |
·上白垩统 | 第13页 |
·古新统 | 第13-14页 |
·始新统—渐新统 | 第14-15页 |
·中新统 | 第15页 |
·上新统 | 第15-16页 |
·第四系 | 第16页 |
·东海盆地的构造运动 | 第16-17页 |
·基隆运动 | 第16页 |
·雁荡运动 | 第16页 |
·瓯江运动 | 第16-17页 |
·玉泉运动 | 第17页 |
·龙井运动 | 第17页 |
·东海盆地的盆地类型 | 第17-20页 |
第二章 东海盆地的发育背景一与中国大陆的对比 | 第20-34页 |
·东海盆地基底与中国大陆的关系 | 第20-22页 |
·重、磁场特点 | 第20页 |
·地壳结构特征 | 第20-21页 |
·基底年龄 | 第21-22页 |
·中国东南火成岩带特征 | 第22-26页 |
·浙江省白垩纪火成岩 | 第22-23页 |
·福建省白垩纪火成岩 | 第23-24页 |
·广东省白垩纪火成岩 | 第24-26页 |
·中国东南大陆晚白垩世伸展背景的岩石学标志 | 第26-29页 |
·中国东南大陆晚白垩世沉积盆地 | 第29-31页 |
·东海盆地晚白垩世火成岩特征及构造背景 | 第31-34页 |
第三章 西部坳陷带构造特征 | 第34-48页 |
·西部坳陷带断裂构造样式 | 第34-37页 |
·单一断裂的剖面形态 | 第35页 |
·断裂组合剖面形式 | 第35-37页 |
·丽水—椒江凹陷构造特征 | 第37-43页 |
·断裂活动特征 | 第38-39页 |
·构造单元特征 | 第39-43页 |
·钱塘凹陷及长江坳陷构造特征 | 第43-48页 |
·钱塘凹陷构造特征 | 第43-44页 |
·长江坳陷构造特征 | 第44-48页 |
第四章 西部坳陷带演化过程及东海盆地原始面貌探讨 | 第48-60页 |
·东海盆地演化过程的区域动力学背景 | 第48-49页 |
·丽水—椒江凹陷演化过程 | 第49-54页 |
·晚白垩世发育阶段 | 第49-50页 |
·古新世断陷阶段 | 第50-52页 |
·始新世坳陷阶段 | 第52页 |
·始新世末的改造阶段 | 第52-53页 |
·中新世以来的区域沉降阶段 | 第53-54页 |
·东海盆地原始面貌探讨 | 第54-60页 |
第五章 始新世末改造事件及其油气意义 | 第60-73页 |
·始新世末后期改造的普遍性 | 第60-62页 |
·始新世末改造事件对于东海盆地构造格局的影响 | 第62-63页 |
·利用声波时差法恢复丽水—椒江凹陷始新世末的剥蚀厚度 | 第63-70页 |
·地层剥蚀厚度的方法 | 第64-67页 |
·丽水—椒江凹陷始新世末剥蚀厚度恢复 | 第67-70页 |
·始新世末改造事件对于研究区油气成藏的影响 | 第70-73页 |
·西部坳陷带相对贫油的根本原因 | 第70页 |
·始新世末改造事件的油气意义 | 第70-73页 |
第六章 主要认识及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